提起唐诗《枫桥夜泊》,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这首诗中说:深夜里,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在啼叫,此时寒气满天,旅人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满怀着忧愁入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客船里。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但因为史料有限,人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并无过多了解。大家只知道他是唐天宝十二载(753年)的进士。

因为《枫桥夜泊》 寒山寺闻名天下


(资料图片)

张继虽然中了进士,然而,在唐朝考中进士可不包分配,而是需要再次接受吏部的培训和考察,当时的人将这种考察叫作“铨选”。在铨选中表现出色的学子才有可能得到空缺的就业岗位,要不就得参加朝廷为了选拔专门人才而举办的制科考试,才能得到就业的机会。不然,就得在家待业了。

张继便是这样一位在铨选中落第的进士。他原本应该继续等待着官府发布新的就业岗位或招聘信息。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玄宗仓皇逃到蜀地,随即,天下文士也都四散逃难。因为当时江南的局势比较安定,因此成了不少文士避难的理想地区,张继便是逃往江南的一员。后来,他一路来到苏州,于是就有了“枫桥夜泊”的故事。

在这个深秋的夜晚,张继泊舟于苏州城外的枫桥。山河破碎、前程渺茫,漂泊在外的张继,心中的忧愁可想而知。而落月、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无疑加剧了诗人内心的愁绪。通读《枫桥夜泊》,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秋夜不眠人惆怅”的情景图。诗人通过诗中的意象,似乎也将内心的忧愁传递给了读者。有学者评价:《枫桥夜泊》的景物搭配与人物心境高度交融,成为后世艺术境界的典范。

张继流传至今的诗歌不到50首,毋庸置疑的是,这首《枫桥夜泊》是他一生之中最有名的诗歌,同时也是唐朝最有名的诗歌之一,并被编入了清人所编撰的《唐诗三百首》中。可以说,正是因为《枫桥夜泊》,大家才记住了张继。如果不是张继,寒山寺也许只不过是苏州城外的一座普通古寺。而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闻名天下,成为一处名胜古迹。

质疑“夜半钟声” 欧阳修也“翻车”

然而,到了宋代,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却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提出了质疑。他在《六一诗话》中便调侃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意思是:有的诗人为了追求好的诗句,不顾自己写下的句子在现实中是否合情合理,导致出现了许多语病和逻辑不通的地方。比如,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里写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写得虽然好,可哪儿有寺庙会在三更半夜敲钟的?所以,所谓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肯定是张继为了写出好词佳句而硬写、虚构的情景。

欧阳修的说法结合了当时的普遍现实情况:在宋代,大部分寺庙没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因此,欧阳修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可是,他质疑张继不要紧,关键他将调侃写进了著作中。加上他本身影响力非常大,质疑张继的说法,最后反而让他成了被“吐槽”的对象。

北宋人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便从史料研究的角度对欧阳修进行了“吐槽”:“欧公认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不对。可我通过翻阅史料发现,《南史》中就有‘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五更钟’的记载,这种钟大概是半夜敲的报时钟。南朝时期有个叫作丘仲孚的人,《南史》中说他‘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他列举了一系列的史料,说明“夜半”的确是有钟声的。只是这究竟是鸣的什么钟,还得深入调查研究一下。

成书于宋代的《古今诗话》,则站在诗歌创作的角度上对欧阳修的说法进行了反驳:唐朝诗人于鹄在《送宫人入道归山》中有“定知别后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之句,而白居易在《宿蓝溪对月》中也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之语。唐朝人诗歌里写“半夜钟声”的又不止张继一个,怎么能因为张继这首诗歌出名就说他写错了呢?

据陆游的研究 张继确实没写错

姑苏城外半夜到底有没有钟声,进行过实地调研的人肯定是最有发言权的。北宋人彭乘便站在实地调研的角度,反驳了欧阳修的观点:“欧公在《诗话》中调侃唐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说半夜三更哪儿的寺庙会敲钟呢?可经我调查研究,有的地方有人刚去世时,不分白天黑夜都要敲钟。这种钟被称为‘无常钟’。也许张继当年在苏州寒山寺外,就是偶然听到了这种钟声吧。”

后来,彭乘机缘巧合,还真遇上了途经苏州的机会。而且,他晚上还在当地的一家寺庙里借宿。到了半夜,他真的听到了钟声。于是,他想起了当年和欧阳修争论过的这个“夜半”是否有“钟声”的话题,心想:这就是“无常钟”吧,难不成庙里有人做法事?起床后,他便去问寺里的僧人:“你们这儿半夜敲的是什么钟?”

僧人听了,觉得这有啥稀奇,便回道:“固有分夜钟,曷足怪乎?”(《续墨客挥犀》)寺庙里一直都有半夜敲“分夜钟”的传统。彭乘听了,非常意外,为了验证这只是一个寺庙的做法还是当地所有寺庙都有的传统,他又到周边的寺庙里问了一圈。最后发现,所有的寺庙都是如此。他终于明白:原来半夜敲钟,就是苏州当地寺庙的风俗,张继果然没有写错啊。

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也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所以,对于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诗有没有错,叶梦得是非常清楚的。他在著作《石林诗话》中就说:“张继此诗,欧公尝病其半夜非打钟时,盖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寺,实夜半打钟也。”欧阳修说张继这两句诗是为了写出佳句,刻意写寺庙半夜鸣钟。可实际上,那是因为欧阳公没有到过咱们大苏州啊。咱们苏州的寺庙,的确是半夜敲钟的啊。

南宋人陈岩肖曾经在苏州为官,他在《庚溪诗话》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儿。他说:“很多唐诗里,都写到了半夜钟,况且我当初在苏州为官的时候,每夜三更将尽、四更开始的时候,各家寺庙都会敲钟。我想,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传统了吧。”

对于这些说法,南宋诗人陆游曾经在自己的《老学庵笔记》里做过一个总结。陆游首先总结了一下前人的说法:欧阳公调侃张继这两句诗写错了。后来,许多人经过研究,说张继没有写错:姑苏城(且仅限于姑苏城及其周边地区),半夜是能听到寺庙钟声的。

之后,陆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可在我看来,这些说法都不对或是不严谨。唐朝诗人于邺有《褒中即事》之诗,褒中位于陕西地区,可诗中却有“远钟来半夜,明月入千家”之句。同样是唐朝诗人,皇甫冉夜宿会稽,也说:“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这些诗歌都不是在苏州写的,怎么都有半夜钟声呢?

所以,陆游最后说道:“恐唐时僧寺,自有夜半钟也。”恐怕,唐朝的寺庙大概都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