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21年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网络水军、粉丝控评、流量造假等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影视行业“唯数据论”的不良倾向得到了有力匡正,正确看待、合理运用收视率、票房、点击量等数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从业者的共识。人们愈发清醒地意识到,数据本身没有原罪,反对“唯数据论”并不是完全否定数据,而是反对片面追求表层的市场数据而作弊造假,或只顾提高市场数据而忽视艺术追求等短视行为和浮躁心态。

自打收视率、票房等概念引入以来,平台、广告商就将这些市场数据作为评估影视作品的重要指标。它们关系到各方的合作模式、广告策略、利益决算。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又成为影视内容创作传播的重要参考指标。各种大数据被运用于剧本评估、角色选择、编播策略等领域。从长远来看,数据作为行业衡量评估作品价值和传播效果的指标作用不会消失。因此,为了更加科学理性地运用数据,使之成为行业发展的有益参考,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具有权威性、合理性、公信力的评价体系。

当下,一些网络视听平台、机构、社交媒体尝试推出热度值、好评度等评价体系,综合计算用户的观看行为、互动行为、分享行为等多项指标。这些评价体系看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收视率、票房、点击量等单一衡量标准进行了有益补充,实际上却催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一方面,计算方法、指标、模型等虽然日趋精致和复杂,但实质上仍以片面强调市场数据为底层逻辑,很难真正反映出作品的艺术水准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这些由商业化平台主导的、不断分化的评价体系计算方法不透明,容易形成“数据黑箱”,使计算结果被资本操纵。由此可见,单纯改变市场数据的计算方式,并非彻底解决影视行业“唯数据论”的“治本”良方。我们应让市场数据的统计过程、统计方法暴露在阳光下,并引入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等重要维度,涵盖时代性、创新性、专业性等多种指标。唯有如此,评价体系才能更加科学有效。

数据本无对错之分,但数据观却有是非曲直之别。我们在不断探索使用数据的科学方法同时,还需清醒认识,作品内容过硬,是数据高企的前提条件,这才是正常的市场逻辑,任何时候都不能本末倒置。近段时间,一批优质影视剧频频出圈,无论是票房、收视率,还是热度值、好评度,都不断刷新着各类数据的“天花板”。通过题材类型创新生动塑造政法工作者群像的电视剧《狂飙》刷新了视频网站站内热度纪录和CCTV-8电视剧频道近九年收视率纪录。该剧播出期间,地铁上,火车里,人们手机屏幕上齐刷刷都是这部剧。被媒体评价为“创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的电影《流浪地球2》上映首日即打破32项纪录,目前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这些不断涌现的优秀影视作品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作品内容质量与市场数据流量两者的主次顺序,也清晰呈现了评价一部影视作品所需考察的丰富维度。以此类优秀作品为标杆,提炼规律、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建立和完善影视作品的科学评价体系。影视从业者应当把心思始终放在创作生产优质内容上,以留下更多经得起时代、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为目标,并让一切数据、算法和模式都为这个目标服务,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变“唯数据论”为“唯质量论”,影视行业将展现出更加充沛丰盈、富有生机的景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