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筱頔导演当时对我说了一句话特别地让我感同身受,让我在演马得福的时候要把他朴实的一面演的让人心疼。我是从宁夏出来的,小时候亲身也感受过西海固地区的艰苦,再回去的时候也看到了家乡现在建设的非常好。虽然我经历的事情和歌剧《山海情》中表达的不太相似,但我很快就找到了饰演角色的感觉,对这部戏充满了热情和演员应该有的表演的欲望。” 10月26日,在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坊间对话”第15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创新”活动中, 中国铁路文工团独唱演员,歌剧《山海情》“马得福”饰演者马小明谈起山海情的幕后故事,仍然心潮澎湃。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以及一系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出台,文艺创作领域出现了“乡村热”。前不久,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了首轮演出,一时间掀起了中国歌剧的“新时尚”。这些创作既是艺术家深扎的成果,也是艺术扶贫扶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坊间对话聚焦乡村振兴语境下的专题性创作,对相关创作领域的采风、创编和联合制作等理论和实践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来自国家大剧院歌剧的演员金郑建在《山海情》中饰演援宁干部陈金山,他说:“我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就特别感动,而舞台剧又是一次高度的凝练,它所提炼出来的、凝聚出来的是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的形象。陈金山代表着一个政府的形象、扶贫干部的形象,因此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其实我也是下足了功夫,赋予了感情,不浪费每一句台词,抒怀我们爱国的情怀。”

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曲士飞表示, 《山海情》的特点在于确实塑造了非常多鲜活的人物,那些演员和农民完全一样,讲的故事也不说教,都是根据实际的故事来进行艺术的创作。谈及自己在创作音乐诗化戏剧《背篼里的春天》的幕后故事,他认为,“乡村振兴题材的创作不能套路化,首先要尊重艺术规律,要塑造一批可信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其次是不要说教,态度要真诚,要把时代特点融入到创作中去。”

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特点就是表现真人真事,包括讲脱贫攻坚的故事,这些其实都是这些年来的社会实践,与此同时要用文化和艺术的方式再现这个社会实践,其实就是重新赋予它意义的过程,或者说重新把它变成一种文化遗产的过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