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肖三军
(资料图片)
编辑 | 肉松
最近这段时间,作为《不止不休》的主演之一,张颂文正为了路演在各个城市和影院之间奔波、辗转。
他在微博中回忆,自己当初被打动的第一个理由,便是“一个实习记者为被歧视人群发声”。拆开看,理由有两个关键词:记者、被歧视人群,后者指的是乙肝携带者。
故事的背景设置于2003年,男主韩东带着新闻理想和女朋友踏上北漂之路,但因学历问题在面试中屡屡受挫,直到在资深调查记者黄江的帮助下得到实习机会,进入报社后的韩东做了两篇报道,一个是矿难,一个是乙肝代检。
这也是为什么,张颂文同时在微博中提到,他很敬重作为新公司的陌陌影业,能在2019年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这样的题材。
在陌陌影业见到唐岩时,娱乐资本论也试图弄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将这部电影拍出来?
他告诉我们,拍摄新闻题材的主要原因,是前媒体人的身份让他对这个行业更熟悉一点。此外,虽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作为一名乙肝携带者,对影片还原的事件会更有共鸣——电影中名为“肝胆相照”的论坛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是当年的第一大论坛,他也理解所谓被歧视人群的那种心情,“只要有任何的体检,都心里咯噔一下。”
更重要的是,在陌陌影业看来,社会性是电影属性中排在第一位的,这既和他的审美有关,也和他的商业判断有关。事实上,在海外,A24、安培林、participant影业都将社会性和商业性做了很好的结合。
从时间线来看,《不止不休》从诞生走到上映,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019年,这部电影在平遥国际影展成为焦点,贾樟柯监制、国内不多见的新闻题材,也是陌陌影业成立后决定孵化和对外发布的首个项目,此时距离它作为一种可能性被提出来已经过去三年。2020年,它又成为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唯一入围的华语电影,在电影宫进行了全球首映。从那个高光时刻到与观众正式上映的当下,又一个三年快过去了。
如今,在拥有被更多人看见的机会后,是时候深入了解其诞生背后的故事了:拍摄《不止不休》的初衷是什么?监制贾樟柯、导演王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为什么选择白客和张颂文出演这部电影?(接下来我们将推出唐岩专访聊陌陌影业的诞生与理念,敬请期待)
北漂、媒体、乙肝,为什么是《不止不休》?
电影中,2003年,小镇青年韩东在“非典”之后加入北漂行列,初中毕业的他怀揣新闻理想,在前辈媒体人黄江的赏识下成为一名记者,并先后参与和操作关于矿难、乙肝代检的新闻报道。
现实中,2002年,唐岩在北京闯荡了一段时间后同样投身媒体行业,此外,他也从不避讳谈及自己是一名乙肝携带者。
北漂、媒体、乙肝……这些元素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将唐岩与影片主角对号入座。面对这个疑问,他摆了摆手,直截了当地否认,“那太自恋了,我真的做不了这个事。”在唐岩看来,一旦故事涉及他,可能会让编剧写出带有吹捧意味的剧本,而且自己没在报社呆过,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取材对象。
根据他回忆,这个项目的创意萌芽于和几位媒体朋友的一场饭局,当时陌陌影业刚成立,一切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家在一起讨论未来可以做什么样的项目,自己的媒体出身只是选择这个题材的部分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离这个行业更近一点,更熟一点。”
同时,这个选择也包含唐岩看电影时最在意的因素:社会性。他认为,对一部电影来说,社会性是排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其它属性,“这个东西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也是他从小看《杀死一只知更鸟》《十二公民》等电影培养出来的观念,但更像是影迷审美的体现。站在出品人的立场上,仍然如此排序和选择,多少是有些任性的。从题材、演员阵容等方面来看,《不止不休》不是那种一看就很卖座的项目。
唐岩强调,自己并非不考虑商业性,“商业上跑得通”始终是他对陌陌影业的预期之一。只是对应到项目选择上,他的解题思路很有想象空间,“很多人觉得现实题材没有商业性,但只要把剧本、矛盾冲突做到位,把很多问题解决好,未必就没有商业性。”
所以说到《不止不休》,他也觉得是有商业性的项目,如果能“赚点小钱或者少亏点”也挺好的,如果做砸了,那就认。
回顾这个项目的开发过程,整整历时近三年,策划会开了无数次,人物、故事都在逐渐完善。唐岩并没有过多干涉,作为经历过故事发生年代的前媒体人,他提供的想法更多在于影片某些细节及其传达的价值观。
比如,《不止不休》对报社场景的还原让接触、从事过媒体的观众都感到无比熟悉,这种真实感是唐岩追求的,“开选题会那种争论的氛围跟当年纸媒一样,甚至说报社里出镜的群演,都是2003年的老记者。”
另一处体现是,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黄江问韩东“为什么不办暂住证”。团队的年轻同事曾提出换掉这句台词,可唐岩坚持保留,“因为他觉得不合理,我无法想象当时纸媒的时政记者会去办暂住证。”
这背后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它会提醒大家韩东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是因为之前就对社会公平性、公正性有过考量,否则他为什么会比别人做得好呢?光有态度是不行的。”
从灵感出现到成片上映,已经过去快十年时间,在离故事讲述的行业如此接近又从头到尾参与项目的情况下,唐岩很难形容自己看完《不止不休》的感受,“我真的不客观,非常不客观。”
贾樟柯坐镇、历时三年,陌陌影业如何啃“硬骨头”?
做影迷是轻松的,作为拥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影迷,再开个电影公司似乎也顺理成章,而做电影显然是另一回事。
2016年年底,唐岩创立陌陌影业,陌陌影业副总裁刘小昭正是在那之后不久入职的。
她之前从事的是广告行业,业余写写书,唐岩是其广告客户之一,本来只是辞职休息前去打个招呼,没想到收到一份offer,“他说‘要不你来这边,我成立了一个影业公司’。”
刘小昭坦言自己没有影视行业的经验,唐岩扔下一句“你来了再说”。去了之后,便担任起《不止不休》的制片人。她告诉我们,在做电影这件事情上,唐岩从最初就明确过两点,一个是“不迷信影视行业的既有规则”,另一个便是“不迷信大导演”。
在唐岩看来,导演身上最重要的素质是同理心,“对我来说,最大的艺术表达就是人要有同理心,能够感受别人的痛苦和无助,导演也一样。”
为《不止不休》找导演时,唐岩去问了当时认识的两位导演之一:贾樟柯。他们之间颇有渊源,贾樟柯曾给陌陌拍过一支转变大众印象的广告,陌陌则一直是平遥国际影展的赞助商。
看完剧本,贾樟柯给唐岩推荐了王晶,还决定担任监制并在后来的拍摄中客串了一场戏。从《天注定》《山河故人》到《江湖儿女》,王晶一直在其项目中担任副导演。
首执导筒,这位新人导演对细节的苛刻要求让人印象深刻。据刘小昭回忆,影片开场的招聘会涉及350多个群演,如果仔细看会发现,这些群演中有不少人都戴着帽子,因为90年代到2000年初流行的男士发型都比较厚重,鬓角的地方头发会比较厚比较长,导演希望能在最大程度还原这点,但在2019年大部分都会把鬓角打薄,很难找到符合发型要求的群演,剧组只能想了个取巧的办法。
除了王晶,一并加入项目的还有与贾樟柯多次合作的摄影、美术,甚至包括司机这样的后勤工作者。站在制片人的立场上复盘,正是这群人的专业性,让陌陌影业啃下了《不止不休》这块“硬骨头”,但在刘小昭入行至今做过的项目里,它仍是最难的一个。
在这部以北漂为背景的影片中,经常能看到北京的标志性场景:北京火车站、东直门地铁站、北京农展馆、首钢医院……但从操作上来讲,在北京取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般来说,剧组会在开机做好拍摄计划,拍摄计划包括每天拍摄每一场戏的拍摄时间、拍摄内容、拍摄场景、拍摄地点,室内室外,日戏夜戏、涉及演员、涉及道具等,开机后每个部门会根据此计划进行工作,当然也会因为突发的天气等原因微调此计划。但是拍摄《不止不休》时,没有办法在开机前给出60天的拍摄计划,计划只能10天一出,原因是所有的场景协调都非常困难,10天前根本不能明确10天后在哪里拍摄。
《不止不休》导演王晶
在这样的情况下,剧组还得想尽办法在场景上做文章、丰富创作细节。影片走向尾声时,北京火车站是最重要的故事发生地。除了站前广场,还需要合适的空间拍室内戏。为此,剧组把站里的一个小旅馆改建成了网吧,韩东那篇《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
就这样,带着一点莽撞又经历过诸多曲折,《不止不休》在制作阶段做到了不超期不超支,一路走到今天。
白客搭档张颂文,先看演技、其次才是咖位
在项目前史、影片对媒体行业的呈现外,关于演员的一切也构成当下讨论的一部分。从创作的角度而言,演员也是和唐岩、刘小昭一起啃“硬骨头”的人,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这部电影的质感。
如今,从《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隐秘的角落》到《狂飙》,张颂文正成为中年男演员中的头部,白客也在过去几年频繁现身重点影视项目,比如《革命者》《三体》。
就像是陌陌影业押对了宝,但只有经历过这个项目的人心里清楚,这不是运气好坏的问题,而是关乎陌陌影业选演员的标准。
在唐岩看来,给项目选演员时一定是演技优先,“特别是主演,我们的原则就是演技优先,其次才考虑市场号召力或者说咖位。”
当时观众对白客的认知还停留在王大锤上,与一个来北漂的年轻记者有一定的反差,市场上更容易找到他的项目,也是一些喜剧题材。但唐岩发现他的可塑性很强,“他演什么我都信,比如警察、杀手、小偷、乞丐、白领、记者,这个其实挺重要的。他不是表演专业的经历反而有帮助,和他聊天会觉得他很像普通人,对生活的理解会更深一点。”
找张颂文来饰演黄江,则是因为主创们看过2018年娄烨执导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他饰演的城建委主任唐奕杰就像是从政府直接走进片场的,而《不止不休》这样的现实题材,正需要张颂文出神入化的演技作为加持。
黄江刚出场时,背着包风尘仆仆地走进报社,一边急切地往嘴里塞吃的,一边跟同事说起此行收获,邋里邋遢的外表下有着难掩的专注和热忱,这位调查记者的形象一下子就立住了。
而谈及塑造这个角色的过程,我们也听到了很多张颂文式的幕后细节——接这个戏时,他对媒体行业并不了解,为此加了每个前来客串的资深记者的微信,向他们了解或得意、或失败的各种采访经历。
影片中黄江带着韩东去山西采访矿难时,在地上把衣服蹭脏,又用剪刀将其划破的细节,正是这些记者分享的真实经验。
因为工作结缘,刘小昭成了张颂文家的常客,除了聊自己的项目,她也会旁观发生在这里的各种交流,因为那里经常聚集着一大堆的演员、导演和制片人,在张颂文设计的一些表演场景中,演员有机会在现场飙戏,也更容易让导演和制片人发现他们的亮点。
有的年轻演员可能不清楚,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有多大帮助。刘小昭曾问,这样的苦心,他们可能完全意识不到啊?张颂文回了句,“他们不需要知道。”
这让人联想到黄江对韩东的赏识,既是前辈的眼光,也是一个试图打破不公平的选择,似乎也能对应上电影里的那句台词:在这个世上发生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
一周前的《不止不休》北京首映礼,作家郑渊洁也坐在台下,看完电影后当众讲述了一个小插曲:他之前写过一本叫《白客》的长篇小说,有个山东的、姓罗的男孩很喜欢,长大后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就叫白客。
曾经是男孩看他写的书,如今是他看男孩主演的电影,这让他发出感叹,“生活真美好,美好得不止不休。”
截至发稿,影片票房已接近4000万,是否能实现唐岩说的“赚点小钱或少亏点”还未可知,但不论项目初心、诞生历程,还是郑渊洁所述插曲、7.5的豆瓣评分,这些都说明,当下起码有一份美好是《不止不休》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