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这些海上年俗过去只是听爷爷奶奶讲过,现在看到了实物和照片,和想象中很不一样。”昨日下午三点半,结束一天课程的吴中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梓南来到离学校不远的上海市群艺馆一楼展厅,在该馆活动部策展人陆寅兰的专业导览下,开启在文化馆的第一堂课后美育课。
听完年俗展讲解来到三楼,曾获2019年陈伯吹国际儿童原创插画“优秀指导奖”的宝山区吴淞面塑非遗传承人冯秋霞在等着他们,准备手把手教大家捏面塑“福袋兔子”。而在四楼的小剧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硕士、市群艺馆培训部声乐老师陈艺为汇师小学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堂“初尝美声发声”体验课。
专为中小学生课后开设的市群艺馆330美育课堂开课了。据馆长吴鹏宏介绍,这是该馆与徐汇区教育局合作,首次向周边中小学开放课后美育服务。“330”指的是下午3点30分——学生放学的时间,意在打造15分钟课后“美育圈”,让孩子们放学后走进文化场馆上一堂移动的兴趣课。
“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民心工程,我们关注到‘双减’后不少学校采取‘330课后服务进校园’或校内任课老师兼任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的美育素养,但是孩子们‘组团’走进文化场馆接受美育熏陶学习并不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各级文化馆都有展览、讲座、演出、艺术培训等阵地服务内容,可以邀请周边学校学子们课后走进场馆,直观欣赏和体验文化艺术。”作为市人大代表,吴鹏宏在今年上海两会上提交了公共文化机构参与解决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建议,330美育课堂也是对这一建议的“回应”。
据悉,330美育课堂和每年学校开学时间同步,计划每周为周边中小学开展三到五次课后美育教学。课程将根据孩子们的学校、年龄,与学校合作个性化定制,通过文化展览、中华传统艺术导赏、非遗手工体验、电影观赏等活动,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指导老师则以专业院团、院校的艺术家、市群艺馆或其他文化馆的专业干部、非遗传承人为主。
吴中路小学教导主任姚洁华告诉记者,该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很大的比例,跟着学做面塑、参观海上年俗展览等有助于孩子们了解上海本土文化,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现在教育提倡‘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解民俗、体验非遗、学习声乐欣赏,都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汇师小学大队辅导员朱羿认为,较之校内兴趣课,文化场馆的美育课专业性更强,能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沉浸式新鲜体验。“希望我们学校每个班的学生都来现场体验一次,拓宽视野。”
目前第一期加入330美育课堂的都是场馆附近15分钟内可以抵达的学校,也有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会安排校车接送。“我们欢迎更多的学校走进来。”吴鹏宏表示,之后,该馆将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鼓励和指导各区文化馆、各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陆续推出330美育课堂,为更多中小学生提供提升美育素养的机会,丰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