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月16日,“祖国颂——谭利华与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音乐会上半场上演了《祖国颂》《我的家园》《炎黄风情》选段《我的中国心》和《热巴舞曲》;下半场为听众献上了音乐会的重磅作品——由北京交响乐团委约常平作曲的交响套曲《祖国颂》“复兴征程”。


指挥家:谭利华

音乐会首尾呼应,充满巧思。以作曲家刘炽的《祖国颂》开篇。这部作品选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接下来的管弦乐《我的家园》选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随后,听众走进鲍元恺《炎黄风情》选段《猜调》《兰花花》《太阳出来喜洋洋》多彩缤纷的民歌世界。在脍炙人口的《我的中国心》之后,上半场在北京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热巴舞曲》中结束。


作曲家:常平

下半场委约的巨作新制无疑是音乐会的重头戏。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交响乐团委约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常平创作了交响曲《祖国颂》。这部作品同时入选了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交响套曲《祖国颂》分为“黎明的号角”“走向光明”“青山绿水——写给孩子们”“万里江山”四个乐章,用交响乐展现党带领国家和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经历的历史性变革。

一串嘹亮的竹笛声开启了《祖国颂》的第一乐章,跟随中国传统乐器奏响的是恢弘的管乐,中西乐器的交融形成独特的音响。音乐行进中,清亮的古筝在乐队中响起,在弦乐织就的音乐中,古筝与竹笛似乎是来自远古的对话。在交响套曲中使用这两件传统乐器,是作曲家常平有意为之,“音乐是非常抽象的艺术,用音乐表现宏大的历史事件,思维可以很跳跃。”常平说,第一乐章的主题是“黎明的号角”,这里孕育着千年的文明与人类求索,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笛子象征远古的形象,表现对历史的回顾。第二乐章 表述中华儿女经历了苦难,点燃了希望,找到了光明之路。

第三乐章是写给孩子们的乐章,以青山绿水为名,借以表达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与自然相比,人类只是小孩子,拥有一颗孩子一样的心,就像青山绿水一样宝贵。“好多交响乐作品题材比较深刻,内容也有深度,但我希望能有更多孩子们走进音乐厅,所以就专门为他们创作了一个乐章。”给孩子们写交响乐,常平并没有叙述具体的场景,也没有讲述一个较为低幼化的故事,“我想表现儿童的心理,用纯净的风格进行创作,同时结合青山绿水的主题,表现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内涵。”这一乐章充满灵气,但和前面两个乐章一以贯之的是交响性很强,也带有现代的风格,对于初次聆听交响乐的听众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门槛”,但不失为一个积极的尝试。

第四乐章是全曲中最感人的,得益于作曲家引用了感人至深的陕北民歌,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歌颂。“整部作品的音乐风格充满了中国的味道,但作为当代作曲家,中国的味道不会特别表面化。”常平说,他把精神内核的东方化赋予这部作品,并不只是让中国声音停留在某一个音节、某一种调式,“我希望听众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不露声色的东方美感。”常平坦言,这对他自己也是个挑战,也希望把这种内在的东方审美传递给更多听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