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在上海举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大道333号的绽放着的“四叶草”,见证中国的扩大开放,见证一座座联通中外的“桥”从这里延展出去。

“桥”的概念,在这里,与青浦的历史有了时空上的链接。

青浦,属长江三角洲古太湖基础上发育而成的湖沼平原,地势平坦,湖群密布,水源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里,流水、小桥、人家,是最标志性的要素。距今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赋予了今日崧泽大道的名字。一条条曾经横跨于水流上的桥,也记录着这里飞虹横跨、津梁密布的历史底蕴——

据青浦区档案馆馆藏《青浦县志》(清光绪版)记载,青浦新建、改建、修缮有名称的桥有527座。保留至今较完整的有近100座,其中不乏在上海地区很有影响力的古桥。

1

距今7000年前,青浦已经成陆。经崧泽、福泉山等古文化遗址考证,距今5000年前,先民已在境内劳动生息。崧泽遗址还发现水稻谷粒,证明青浦境内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是个古老的农业区。寺前村、凌家角、金山坟等处,发掘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距今6000—2200年。淀山湖湖底,也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

但青浦成陆后,并非从此一帆风顺。陆地历经兴衰,由草甸土环境沦为湖沼泽国。

青东地区发掘的大量砂姜,经土壤微型薄片鉴定,发现较多有孔虫骨骼和海绵针骨,其生物埋葬群为海陆过渡相,砂姜形成绝对年龄为2100±110年,说明它至少在2500—3000年前堆积。光绪刊《青浦县志》载:“淀山宋时山在水心”,元代后才与陆地相连;又载:晋代泖河有长泖、大泖和园泖“三泖”之名,“狭者且八十丈”。明《水利考》云:“圆泖在今娄、青之间,周不过二十里……无如浑潮深入,水缓沙停,傍泖居民,植蒲沾利。沙遇蒲苇,淤垫尤易,更阅数十年,将为长泖、大泖之续。”今大泖、长泖均已淤成平地,园泖也大部淤平,中段仅留有较宽水道,即泖河。可见,青浦地区古时既是太湖泄水东归大海之道,又是海水倒灌回流沉积地段,至今仍回流沉积未息。(参考《青浦县志》)

由于地势低洼,水系发达,人们在青浦建起一座座飞虹。“一里一桥”“三步两桥”的景观让青浦素有“江南桥乡”的美誉。

2

青浦的兴盛,离不开一道道连接两岸的桥。说不清是先有桥再有村,还是先有村再有桥。

桥的出现,总是与人的聚集密切相关,也与人们渴望连接外部世界的意志有关。

据《青浦地名小志》记载,青浦赵屯镇原有沈巷村。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马姓医生,看到村河上没有桥梁,导致村民外出不便,便慷慨解囊,出资建桥。清嘉庆二年(1797年)始建,该桥为三跨平梁桥,花岗石材质。桥长16.65米,宽1.5米,高2.55米;主跨径5米,高2.25米;边跨径3.5米,高2米。东堍石阶6级,西堍石阶4级。桥柱由3块条石组成,上置横梁。桥面用3块条石铺搁,两岸桥墩用块石砌筑。村民为了纪念他,便将此桥取名为马巷桥,村名也改为马巷村。

如今,马巷桥位于赵屯南巷村马巷自然村(现属白鹤镇),东西向,跨村河。两侧桥柱有楹联,南楹为“南列吴泾通赵浦,北由沈巷达金溪”。北楹为“大载捐资成善事,合村恰力利人行”。一道桥,为一个村子的村民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

塘湾桥,也名庆泽桥,与塘湾村的名字也互为见证。

塘湾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跨艾祁江,青石砌筑。桥长26.5米,宽3米,拱跨8.9米,高4.55米。东堍石阶24级,西堍石阶26级。该桥拱跨较大,桥面较宽,颇具气势。

桥见证鱼米之乡贸易往来的富庶,也见证保卫这份安定生活的不易。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因不堪官府压迫,塘湾农民起义,女英雄周秀英与父亲曾立在塘湾桥上抵抗清兵。

3

在青浦,有时桥因村得名,有时则是村或镇以桥得名。如青浦香花桥街道内有一座香花桥。街道的前身香花桥镇,正是以此得名。

更多时候,桥的名字,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朱家角镇西湖街,有一座南北向、连接东湖街和西湖街的桥,因为当地居民希望生活能丰衣足食,故而名为永丰桥。该桥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始建,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建。

青浦区档案资料显示,永丰桥为单跨平梁桥。桥长19.38米,宽1.62米,高2.85米;跨径6.16米,高2.55米。桥面由3块花岗石材质条石并铺,条石长6.6米,宽0.55米。桥两侧有桥台,南北各10级台阶。桥基用砖砌成,桥面用石条铺成砖石结构的石板桥,石桥上人来人往,桥边房屋鳞次栉比,人口稠密。

1937年11月8日,日军飞机轰炸朱家角,一颗硫磺弹落到永丰桥桥堍上。此桥地处闹市,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所幸硫磺弹滑进旁边厕所坑池内,减缓了爆炸的冲击,只震断了永丰桥的一条石板。如今桥面石板已用水泥重修,但桥的外形仍保持原状。为教育、警醒后人,当地将被炸断的石板当作两块石碑,分别镌“纪念石”“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八日”,嵌在桥北端墙壁里。

如今,游人喜爱的旅游景点朱家角镇上,还有著名的五孔石桥放生桥,横跨于漕港之上。

此桥在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款修建。清乾隆末年,桥倾圮。嘉庆十七年(1812年),圆津禅院僧觉铭募款重建。光绪刊《青浦县志》载:“慈门寺濒于漕溪,隔岸为井亭,烟波渺弥,南北居民错趾骈肩,呼艇争渡者,每苦风涛之险,而舟子又善持缓急,行人病焉。性潮募建石梁,并结放生社于此,故名其桥曰放生桥。”“桥下方里许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禁止渔人罟网,并于水中立桩为界,每逢农历初一,为放生之期。”

放生桥全长72米,高7.4米,宽5米,中孔径距13米,二孔径距8.8米,三孔径距6.2米。桥上龙门石,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象逼真。桥顶4角有迎客石狮4只,仰头张嘴,憨态可掬。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整座石桥造型精巧,气势宏伟,坚固省料,易于泄洪,为上海地区最大的5孔石拱桥之一。该桥有“井带长虹”之称,古人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市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桥北原为昆山县的井亭港镇,新中国成立后划归青浦县。(《青浦县志》)

青浦还有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桥之一普济桥——

普济桥在金泽镇南市,又称紫石桥,俗名圣堂桥。宋咸淳三年(1267年)建,清雍正年间重修。桥长26.7米,宽2.75米,拱跨径10.5米,均用紫石砌成,坡度平缓,跨径大,桥顶圈板石上镌有“咸淳三年”字样。

如今,因为进博会的举办,一座座沟通海内外的无形的桥,在小涞港边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内架起。也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这片土地上的人,始终有了解外部世界、沟通此岸彼岸、守卫平安生活、保护一方水土的胸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