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千龙网讯 11月12日,“居园理政古苑囿 风生水起新国门”第五届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论坛暨颐和园研究院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颐和园颐和讲堂开幕。论坛邀请到多位文化、历史、建筑、园林生态等领域的嘉宾和专家学者,向广大观众讲述北京皇家苑囿的历史文化,品读营造之道,解析区域文化建设思路框架,推动北京大兴文化的传播和探索。

依托山水交融的地理环境,清代营建了众多人工山水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与南海子就是其中的代表。论坛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邓辉、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高大伟、颐和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从园林生态、匠人精神方面探讨南海子、颐和园及大兴国际机场所蕴含的营造之道。

历史上南海子规模庞大,建筑布局疏朗有致,湿地生态功能突出,是维系北京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颐和园作为北京城的水利枢纽,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与城市营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建造到修缮、修复和维护,颐和园里深深地镌刻着的工匠精神,是同样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南海子、颐和园呈现了明清时期园林空间峰回路转、景观多变的营建特色,而大兴国际机场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传统营造风格,博采众长,凝聚为兼功能性与美观性于一体的国际枢纽。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文鹏在论坛上发布了《南海子历史档案整理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收集整理内阁全宗题本、军机处全宗满汉文档案和宫中档朱批奏折、内务府奏销档、内务府全宗等相关历史档案中关于南海子研究的内容,为南海子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史料价值。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在论坛上发布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编纂形成《图像南海子》,以图像形式展示南海子历史风貌与功能,讲述南海子的历史文化故事,推动南海子文化传播与发展。另外一项是,发布《南海子营房图档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考证了国家图书馆藏45件南海子营房样式雷图档的绘制时间、组群布局及单体设计特征,厘清了晚清驻扎在南苑神机营的军种变革,为后续营房的虚拟复原与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大兴区持续深挖南海子历史文化资源,以首善标准不断夯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效,树立“新大兴新国门”的崭新形象,展现出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