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出台,将有效推动对医美行业的常态化、综合性监管,预示着医美行业迎来强监管时代。

近年来,以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产业成为消费新增长点之一。2012年至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从298亿元一路攀升至22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4%。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不过,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野蛮生长的乱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非法行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突出。

目前,很多人将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等同起来。事实上,医疗美容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等医学技术对人的容貌和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具有一定创伤性和侵入性。医美服务属于医疗服务的范围。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必须遵守卫生健康有关行业准入的法律法规。

近几年,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多次发文,强化对医美行业的监管。2020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动医疗美容机构公开执业信息,并严厉打击无证行医。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发布的《关于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又提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具备法定条件,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医疗美容培训属于医疗技术培训,一般应当由专业院校、医疗机构组织对医学生、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严禁对“零基础”等无行医资质人员提供医疗美容技术培训。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医美行业的整治,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不过,医美行业兼具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存在监管“盲区”,医美行业仍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着重强调跨部门综合监管,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从登记管理、资质审核、“证”“照”信息共享、通报会商、联合抽查检查、协同监管、行刑衔接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这将有效防止相关监管部门“踢皮球”现象,消除监管“盲区”。

业内认为,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强监管将为依法合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防止医美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据了解,医美行业上游企业较集中,主要包括医美原料供应商和医美器材提供商;下游则是众多医美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整容科、大型连锁医美集团以及中小型民营医美机构,竞争比较激烈。此外,下游还有医美中介、广告传媒等医美服务平台,共同构成医美行业生态圈。

市场预计,在医美行业的强监管下,合规医美机构和产品将逐步替代非合规医美机构和产品的市场份额,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望受益,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