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上了热搜。
本以为,它是某部电影宣传,或是某部纪录片,直到了解完它的“前世今生”,番茄君从心底,升腾起满满的敬意。
(资料图)
《逃出大英博物馆》没有官方背景,没有主创团队,没有资本介入。
大白话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三无”产品。
可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却凭借颇具情怀的创意,颇有话题敏感度的剧情,颇符合当下时事的文本,成为最热、最出圈、也最吸引人的短剧作品。
番茄君和大家一样,都会一头雾水地问一句:为什么?凭什么?
直到刷完预告和前两集,番茄君终于可以真诚而敬意地,回答这个问题——一切,还要从大英博物馆说起。
我们都知道,大英博物馆是全球四大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按道理来说,大英博物馆本应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但对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文明古国来说,它却是掠夺和罪恶的代表。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最出名的,不是来自英国,而是来自其他国家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里有埃及文物馆和东方艺术馆,分别展示着来自古埃及和东方的十万多件文物。
其中,不少来自中国的文物,更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比如:来自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以及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等。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不少在英国的博主,都曾用镜头纪录过大英博物馆里的东方荣光。
而在对文物的保存上,大英博物馆也远没有自己声称地那么“专业”。也在近日,大英博物馆证实,大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或“被盗”,下落不明。
因此,英国《泰晤士报》称,这是“国家耻辱”。
另外,英国人大都喜爱金银玉器,对书画的保护堪称灾难。
就拿《女史箴图》来说,它本是现存最早的绢画原本,但英国人并不了解,他们按照日本屏风画的修复方法,将画裁成了几段并装裱在镶板上展出。
这种粗糙的工艺,导致这幅国宝开裂掉粉严重,损伤已经不可逆转。
不夸张地说,大英博物馆里的每一件中国文物,都是中国人的心中之痛。
面对这样的境况,有网友脑洞大开,表示如果文物能活过来,自己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就好了。
没想到,这个想法,被一个名叫“煎饼果仔”的短视频博主看到。他的一句“等我”,仿佛成了一个诺言。
从主页能看到,“煎饼果仔”是一个头部短视频博主,拥有642万粉丝,主要拍摄一些国风爱情小短剧。
自从有了拍摄《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计划之后,他停更了三个月时间,推掉了所有的广告和推广,一心拍摄这部短剧。
而女主,则是经常和他一起合作的“夏天妹妹”,这个妹子长得鬼马精灵,眼睛灵动,气质清纯,很有国风小美女的感觉。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自导自演,自己编剧,自己摄影和制片,自己做灯光师、剪辑师、后期配音、调色等等……
靠着为爱发电的情怀加持,三个月后,《逃出大英博物馆》终于上线。
故事很简单,大英博物馆里的一件中国艺术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某天突然“活了”,变成了一个身穿天青色纱裙的小姑娘。
灰头土脸的她满英国寻找“家人”的时候,突然跟在大街上拍照,来自中国的杂牌记者张永安撞了个满怀。
一人一壶的缘分就此种下,张永安也开始帮助小玉壶,完成艰难的“回家之旅”。
短剧并不长,第一集只有2分44秒,第二集也不过4分多钟而已,加起来也不过6分钟的剧情。
作为自制剧,它的质量当然无法同有资本介入,有专业导演和演员参与的电视剧来的精良。
配音对不上嘴型,运镜没有章法,场景之间没有过渡衔接,演员的表演略显生涩……等等。
从专业的角度,能挑出很多问题,但这样的标准对一部自制短剧来说,过于苛刻了。
大多数观众,之所以被这部《逃出大英博物馆》吸引,说到底是因为它的细腻,以及它的真诚。
煎饼果仔在创作短剧时,曾表示,自己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亲自来到大英博物馆,将这些文物的故事讲给大家。
在这短短6分钟的剧情中,从画面到台词,从细节到隐喻,都被作者塞入了很多想法,一旦看懂,心中难免激荡起一股爱国情怀。
其他不说,先看小玉壶的打扮,其实跟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短剧刚开始有一段旁白,称媒体报道,中国玉壶在两周前失踪。
这其实是在从侧面说明,小玉壶就是自己长腿跑了,而且经历了两周时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主在碰到小玉壶时,她灰头土脸。
一方面,说明在跑出来的这两周里,她的经历并不好,寻找“家人”的过程不顺利。
另一方面,其实也在隐喻,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保存不当。
在摔坏男主的相机后,小玉壶用了一句明显语法错误的英语“I sorry”(正确的应该是 I am sorry)。
这也在说明,她其实并不是本地人。
当男主用中国话说“你走”的时候,小玉壶突然抱住了男主: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
这是她对中国人和中国话的第一反应,以反衬她来自中国的自带“属性”。
男主这时候还没反应过来,并让她“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她突然惊喜:“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这时候,小玉壶“中国文物”的身份,也被彻底“坐实”。
不仅如此,两人的对话中,还有只属于中国的“小浪漫”。
比如:男主说她是“那只玉壶”时;
小玉壶专门扭头更正:是盏,一盏玉壶。
当然,《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细节,并非仅仅如此。
后面,让人破防的细节,还有不少。
小玉壶跟着男主回家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么大个柜子只住两个人。
她把“房子”看作“柜子”,并用了“只睡两个人”,其实是作者在暗讽,大英博物馆里的瓷器类文物,展示的时候都挤在逼仄的柜子里。
之后,小玉壶和男主去超市。
男主在挑选东西的时候,小玉壶却一个劲儿往购物篮里塞了很多东西。
低头一看,全是茶叶。
这是因为,来自中国的玉壶,只认识茶叶。
另一方面,之前瓷器在运输时,大多数都是以茶叶填充,这样可以起到减震作用。
拿这么多茶叶,既强调着玉壶的属性,也从侧面证明,小玉壶时刻都准备着回家的“行李”。
另外,玉壶本来就是用来“喝茶”的呀。
跟男主在一起的小玉壶,唠唠叨叨个没完,还一个劲儿问男主的名字。
而男主回答,自己叫“张永安”。
这个细节,是一个完美的现实双关。
第一层意义,在于小玉壶的“真身”,也就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2011 年制作并且赠送给英国的。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盏玉壶的存在,是因为它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文物,而是一个现代工艺品。
之前的文物,都是英国掠夺的,所以并不知道“回家的路”。
只有这盏玉壶,是正大光明去到英国,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也就是说,小玉壶知道回家的路,想回家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盏玉壶,作为女主角的原因。
而这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馆藏里,并没有介绍它的牌子,更没有什么详细的“名字”,仅仅只有一个编号“3”。
对其他文物来说,知道回家路的小玉壶,是整个大英博物馆,最适合带她们回家的人。
第二层意义,在“张永安”。
永安这个名字,在男主说出口后,小玉壶反复在念叨,似乎在哪里听说过。
这其实是因为,在大英博物馆里,还有一只国宝瓷枕,上面就刻着“家国永安”四个字。
所以,小玉壶的好奇,其实是男主和自己故人的“撞名”。
两人在外拍照,要下雨的时候,小玉壶急的跳脚,赶紧拉着男主逃开。
这是因为包括这盏玉壶在内,众多瓷器陶器都是通过高温烧制而成,长期的日晒雨淋很容易让它们老化,所以小玉壶害怕淋雨。
两人相处过程中,男主问过小玉壶一个问题:相遇的时候,为什么叫自己家人?
而小玉壶的回答里,有一串的称呼: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爷爷奶奶们说的。
大家应该可以注意到,这串称呼里没有小辈弟弟妹妹,都是长辈。
其实,这里主创也在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再也没有文物被其他国家掠夺。
所以,小玉壶进入大英博物馆,不会碰到小辈,只会碰到长辈。
网友和观众们,之所以对这部几分钟的短剧情有独钟,热泪盈眶,主要还是因为主创的用心。
处处植入的细节,都在讲述我们的文物,科普文物的历史故事。
而深藏不露的台词中,也看得出作者为了拍好这部短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当然,在番茄君看来,《逃出大英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不少对现实的隐喻。
作者煎饼果仔本就是自媒体人,但片中,他却毫不掩饰地阐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的初心。
“举起笔杆,面对俗世烽火,替弱势群体说话这件事,你不觉得很酷吗?”
这句话,是男主在从业前的笔记中记录的心路历程。
而小玉壶心心念念描述的,“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
“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
《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自制的小短剧,在一定意义上,也在啪啪“打脸”内娱这些大导演和知名演员的脸。
它至少从侧面证明,除了仙侠古偶,职场恋爱,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庭伦理,和男女霸总邂逅相遇的狗血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拍摄的深刻命题。
而这些命题,永远就在那里,只是有些人偏偏看不到,或选择性忽视。
《逃出大英博物馆》,被一个短视频博主拍出来,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
那些流亡在外的国宝们,那些曾经代表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荣光记忆的物件,值得被更多人看到,也值得被更多媒体人,影视剧从业者,以文艺作品的方式呈现。
一遍又一遍讲述这些故事,强化这些记忆,教育我们的后人,不仅仅是传媒行业的使命,也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义务。
帮助国宝们回家,道阻且长。
但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信总有一天,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华文物,会以另一种更加体面的方式,回家。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