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王宝强凭借剧情片《盲井》获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如今,20年过去了,王宝强不再只是一名演员或者明星,他还拥有了新的身份——导演。《大闹天竺》之后沉淀6年,王宝强带来了新片《八角笼中》,一人身兼编导演三职,剥离了他身上的喜剧标签,用严肃又赤忱的方式来讲一个扎根于现实的故事。
(资料图)
这20年,对王宝强来说,是尤其丰富精彩的20年,从《天下无贼》里的“傻根”、《暗算》里的“阿炳”,到《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直至《人在囧途》《唐人街探案》《Hello树先生》等一系列风格迥异的作品,如同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闯关游戏,让这个出身少林寺、从群众演员中走出来的年轻人,逆流而上,成为不可复制的传奇。
就算是骗自己,也要为自己制造一束光
1982年,王宝强出生于河北邢台一个贫寒之家。童年时代因为看了电影《少林寺》而萌生了当演员的理想,为此曾在少林寺习武六年。此后加入“北漂”大军,在各个剧组里充当武行和群众演员。无论现实多么残酷,无论被泼过多少次冷水,演员梦始终是照耀在王宝强心底的一束光。
抵达不惑之年的王宝强,再回头重温自己的过去,他并不觉得在少林寺习武是苦的,“因为你从小苦,你就不觉得苦,下腰、劈叉、跑步,你从小养成一种习惯,感觉不到苦”。“北漂”才是他备感艰难的时期,王宝强用“孤独”来形容那段岁月,“那个时候比较苦的还是内心,精神上,你是会被大家所耻笑、所侮辱,你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王宝强的明星梦不被理解。影视行业之竞争激烈,体现在“群演”群体中,会表现得相当直接,长相、身高、专业度,王宝强都不占优势,因此,他常被说是“痴人说梦”。
童年时代因为看了电影《少林寺》而萌生了当演员的理想,为此曾在少林寺习武六年。1
王宝强很“轴”。学过少林功夫的他,有一种认死理的勇。那时候的他,并不是不愿意面对现实,而是没有退路,“少林寺的师兄弟都知道你去拍电影了,老家的人也知道你去拍电影,都没看到过,你回去只能丢人,你没有退路。你骗自己,给自己制造一束光,你也得要看到,也得往前走”。
与其说是一场豪赌,不如说,王宝强在做选择时也经过了理性的思考,他的职业规划里除了演员,还有武术指导。
“即便不成功,我做不了演员,我相信我在这里也能有一份工作去做,因为我会武术,我干武行,自己去当武术指导,我自己是这么想的,慢慢去学,可以当武术指导。”
因为会武术,王宝强的职业规划里除了演员,还有武术指导。
被葛优摸了一下脑袋,兴奋到一宿没睡着
那时候,因为长得瘦小,别的群演一天20元工资,王宝强只有15元。
在片场,他仿佛是一件陈旧的、可有可无的道具,接收到的命令简单粗暴:起来,赶紧过去,睡什么。喊过来,再轰出去,当群演,要把自尊压在箱底,戴上一张没有攻击性的模糊面具。
“我没听到谁给我一句鼓励的话,都是在打击我,就你这样,你怎么能演,你还小,你赶紧回去上学吧,要不然你赶紧回去吧。”
出了片场,回的也不是家。所谓“北漂”,“漂”是一种很具体的状态,王宝强每个月都有交房租的压力,他总是四处搬家,“所以我北京熟,任何一个区,任何一个巷子里,都熟得不能再熟”。
不论住在哪里,去片场,王宝强的交通工具只有两条腿。2001年,电影《大腕》招收群演,怕第二天一大早赶不上报名,他直接就在北影厂门外的树上睡了一晚上。后来在片场,中午收工吃饭的时候,葛优从群演中穿过,大家都看着葛优,葛优走着走着就摸了一下王宝强的脑袋瓜子,可把王宝强高兴坏了,那一宿他都没睡着,尽琢磨这事儿了。
为了抵达理想,王宝强很擅长变通。尽管没有出众的外表,但他有出众的社交能力——他眼里有活,常给人搭把手,给灯光组的师傅领灯,给道具组的师傅搬货……勤快,再加上嘴甜会说话,日积月累出来的好人缘,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与大腕们一起拍戏,“傻根”每天就是乐呵
2003年王宝强在《盲井》里出演了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元凤鸣,这个有姓名的角色成为了他在演艺圈里的第一张“身份证”。冯小刚看了这部电影,记住了这个年轻人,后来,王宝强得到了在《天下无贼》里饰演傻根的机会。
《盲井》
《天下无贼》是一部“大腕儿”众多的电影,王宝强将要和冯小刚、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一起工作,他说不知道什么是紧张,每天就是乐呵,整个人非常兴奋。
“冯小刚导演经常夸我,傻根演得挺好。当时我也不知道真好还是假好,反正就是夸得挺好,你说好就好吧,越夸就越放松。”在长久的冷水浇头之后,王宝强终于喝上了一口热汤。
《天下无贼》
和刘若英的一场戏,傻根得哭,但王宝强怎么也哭不出来,刘若英就跟他说,在一起拍了这么长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要杀青了,要分别了。王宝强想起在片场时刘若英就像照顾亲弟弟一样照顾他,立马戳中了泪点。
“那种感觉真的就像在戏里,一堆贼想吃这只羊,她一个人奋不顾身地在保护着我。”
《天下无贼》上映后,王宝强初尝成功的滋味,这种“成功”,在他衣锦还乡的时刻,感受尤为清晰和具体。
从《盲井》《天下无贼》到《士兵突击》,王宝强在电影里所塑造的与其说是一个角色,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某一种特征。
因为本就与角色有形象气质上的相似之处,所以只要他能表现得松弛而自然,人物就是令人信服的。在这些角色里,王宝强觉得许三多最像他自己,也是从这部电视剧开始,他确信能吃下祖师爷赏的这碗饭,“我觉得我可以做演员”。
《人在囧途》《泰囧》《唐人街探案》等一系列喜剧片,令王宝强的银幕形象朝着欢乐喜剧人的方向发展。他说自己在生活里其实是一个极其不会搞笑的人,内敛且不擅于表达,但在镜头下,却能自然而然地捕捉到那种一瞬即逝的喜感。
《唐人街探案》
接受《大闹天竺》的失败,以《八角笼中》回归现实
2017年,已实现演员梦想的王宝强再次突破舒适圈,自导自演了电影《大闹天竺》。这部喜剧片尽管集齐了很多当年流行的元素,但收获的反响却很一般,他只得了一个金扫帚“最令人失望导演”奖。
亲自去领金扫帚“最令人失望导演”奖
他亲自去领了奖,坦坦荡荡,尽管他知道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他希望在鞭策下获得进步。
所以,他沉淀了6年,又拿出了第二部导演作品《八角笼中》。这一次,他没有选择用功夫、喜剧、励志这些元素来取悦观众,而是让《八角笼中》回归现实主义,用平实、朴素的叙事风格与观众进行真诚的对话。
王宝强说自己已经失败了一次,不能再失败了。他重拾当年跑龙套的精神,硬着头皮往前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作为一个突出重围的幸运儿,他被很多尚在追梦的、年轻的群演们视作榜样,或者是前进的动力,对于这一点,王宝强是惶恐的,也是诚实的,“我还是挺纠结的,当然有些地方很欣慰、很开心,因为他们从我身上看到了希望”。但他也担心王宝强这个“成功案例”变成一碗消化不良的鸡汤,“你有这个梦想,你可以给自己限制一个时间去努力、去奋斗,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没有成功,你得认”。
清醒的王宝强,从来都不是唐·吉诃德。
作者 张瑾(《上海电视》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上海电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