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刊| 总第3135期
2023年刚刚过去一个月,已经出炉了一部9分剧——《狂飙》,两部8分剧——《去有风的地方》和《三体》。
对于今年的国产剧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喜的开局。有人预测今年可能是剧集大年,也有人担忧接下来国产剧的总体豆瓣评分会越来越高,含金量下降,市场走向虚假繁荣。
(资料图片)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三年前,7分已经算得上口碑剧了;到了去年,8分剧成为好剧门槛;如今,好剧的标准直逼9分。一个月一部9分剧、两部8分剧,是什么概念?
从近十年的豆瓣榜单来看,2021年有三部9分剧,分别是《觉醒年代》《山海情》和《功勋》,均为主旋律剧集;2020年有两部9分剧《想见你》和《沉默的真相》;2019年的9分剧是两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和《俗女养成记》,内地剧集没有上9分的;2016年是《一起同过窗》,2015年是《琅琊榜》和《毛骗》。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则是近十年9分剧最多的一年,有《战长沙》《红色》《北平无战事》《父母爱情》4部;对比之下,2022、2018和2017年的高分榜TOP10中,9分剧是缺位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2014年是国产剧最繁荣、质量最高的一年,也不意味着9分剧缺位的三年就是国剧低谷期。
拿2014年的这几部剧来说,都是随着时间的沉淀,分数越来越高,才步入9分剧列的;而9分剧为零的2017年反而是国产剧大年,那一年,《人民的名义》《白鹿原》《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鸡毛飞上天》《风筝》等不同类型剧同台竞技,爆款频出。饶是如此,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也只稳定在8.3分。
如今,全民追看的扫黑剧《狂飙》,从播放量、话题热度、覆盖面和观众口碑等综合维度来看,十分逼近《人民的名义》当年的盛况,豆瓣评分却比《人民的名义》高了0.7分。两部剧真有段位上的差别吗?论剧情的饱满感、完整性、思想深度,《人民的名义》更胜一筹。论故事的类型化、游戏感和人物色彩,《狂飙》更高一截。总体品质伯仲之间。
国产剧豆瓣评分“通货膨胀”,不是一两天了。
阶段性“通货膨胀”
豆瓣这个平台做评分系统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大众对一部作品的平均看法”,评分机制采取五星制,计算方式是算平均值,将“无法量化”的观剧体验和用户评价可视化,给其他观众做决策参考。
每个平台都有其基因,很长一段时间内,豆瓣用户对不同国家和类型的作品存在着天然鄙视链:对海外剧有滤镜,对国产剧持批判立场,对小众和文艺作品宽容,对爆米花属性作品不屑一顾。什么样的用户造就什么样的平台,行业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豆瓣生态。
2018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更多观众和粉丝涌入豆瓣,打分人数突增的同时,抬高了国产剧的平均分。豆瓣评分人数TOP20国产剧里,50%以上都是2018年之后的剧;从2018年到2020年,国产剧TOP10平均分从7.8升至8.5。下沉用户对国产剧比文艺青年和“泛中产”观众更加宽容,这是豆瓣评分通胀的第一阶段。
另一方面,《娘道》《漂亮的李慧珍》等作品被报复性打低分,也让豆瓣评分成了大众情绪的显影剂。此后,豆瓣评分逐渐成为国产剧的“兵家必争之地”,原住民、路人观众、各路粉丝、片方与营销方混战其中。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影视独舌透露,那段时间,不少片方会用较少的用户样本刷出一个高开分,来打造良好的开局,再让评分随着打分基数扩大慢慢回落,最终完成一个平台可以接受范围内的评分KPI,这早已成为一种“时间差战术”。
而凡是由流量明星主演的剧集,评分区几乎都会上演一场粉黑大战,在一部剧上映前,粉丝组织水军打五星,黑粉打一星,“C型”分布屡见不鲜。2021年,因《风起洛阳》《谁是凶手》这两部剧的豆瓣评分遭遇水军控评事件,豆瓣官方重申了“影视剧上映或开播前的评分和评论一律不计入总评分”的评分机制。
对于以上作弊打分现象,豆瓣建立了通过技术和人工识别“剔除不正常打分”的反作弊机制,但无法彻底消除作弊因素。很多国产剧都遭遇开分越来越慢,或播完才开分,甚至不开分的处境。
值得注意的是,刷量作弊、样本少、情绪化打分,都会影响一部剧的真实评价。如果说前者可以通过平台机制和参考人数来识别,那么大规模的情绪性打分却是无法区分和阻止的。
豆瓣用户既然可以给一些国产剧情绪性打低分,就能给另一些国产剧情绪性打高分。于是,能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的国产剧,评分便开始走高,豆瓣评分通胀第二阶段来临。
情绪性打高分背后
其一,给老剧打高分。
时间是检验一部剧是否经典的标尺,也是成年观众为童年爱看电视剧重新“定价”的工具,比如如今拿下9.1分的《仙剑奇侠传》,就是典型的“后来居上型”高分电视剧。每一次翻拍“仙剑”的新闻出来,每当又一部质量糟糕的仙侠剧辣了观众的眼睛,这部剧的评分都会增加。
这9.1分里,能挤出多少情怀水分,不好说,但像这样以情怀拿高分的老剧,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
另一方面,因为苦烂剧久矣。近两年,观众对新剧明显更容易“激动性打高分”。比如去年给《梦华录》开出的8.8分,现在给《狂飙》打出的9.0分,给《去有风的地方》评出的8.4分,就连《苍兰诀》如今也有8.1分……
这背后固然有国产剧质量提升的因素,但也有类型和题材红利使然。换句话说,国产剧并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观众打分的。一部剧能拿下情绪性高分,在某种程度上解了观众对稀缺类型剧的渴。
如古偶和仙侠剧常年拉胯,《梦华录》《苍兰诀》本身在古偶剧和仙侠剧领域算是优质,已然罕见;此前,国内没有《去有风的地方》这样的田园治愈剧;而如此淋漓尽致地扫黑、书写反派发家史的国产剧多年不见,《狂飙》的尺度和精彩程度都让观众感到惊艳。
不同赛道、起跑线,导致受众的打分标准不同,不能横向对比。比如历史剧、谍战剧甚至悬疑剧,在国产剧中算是成熟类型,起跑线也和其他剧种不一样,观众就不太会激动性给高分,评分相对不会通货膨胀。
高分剧越来越多有一个好处是,容易降低决策门槛,从而促进观众消费、追剧。但一个能够良性循环、有权威性的评分体系,一定要有区分度。像猫眼、微博等平台内部的评分经常一律都是8分或9分,区分度不高,基本无法给人参考,评分含金量就低。
新剧评分会“通货膨胀”,老剧会有情怀杀水分,说到底,还是观众的期待值低和后续同类作品不给力。现在《狂飙》的9.0分已然不算低,打个比方,如果《狂飙》五年后的豆瓣评分上升了,很可能是因为:《狂飙》后的五年,扫黑剧乏善可陈。
同理适用于以往的老剧评分上涨现象。一部剧的格外突出,与一个赛道的总体乏力,总是有一定关系,正所谓“全靠同行衬托”。
因此,对于国产剧长远发展而言,有时候分数高,并不一定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对于观众也是如此,如果一眼望去都是高分剧,如何鉴别遴选、辨别真伪?这都增加了观众的决策成本。
好在豆瓣评分机制除了整体评分,还有 “好友评分”选项,用户还可以参考自己关注的剧迷、与自己观剧口味相似的人的评分。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从微观层面抵御豆瓣评分通胀带来的困惑。
【文/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