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宿舍聊天火了。
(相关资料图)
火起来不奇怪。
对谈双方,一边是占据过豆瓣图书榜Top1的著名作家,另一边是b站大up主,因“北大毕业生”人设以及女性话题积累了不少粉丝。
背后还有一系列平台策划,流量助推。
此刻作者已主动将视频隐藏。
而它消失的原因,恰恰是破圈。
互联网是个大观园,它给予所有人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同时也暗中引导所有人走进固定圈层,关进茧房。
圈破了,流量释放了。
——房子里的人却瞬间投入了赤裸的“黑暗森林”。
一场关于自保的军备竞赛上演,而谩骂,则是最具备震慑力的“核武”。
2月17日视频发布后。
话题当天冲到微博热搜第一,并集结了上万评论。
难听话不少:
“子宫”、“娇妻”、“婚驴”、“伥鬼”、“假女权”……
以及那句典型的,“北大不过如此”。
通过大尺度攻击,人们重新砌好了墙壁,各自安好。
就这样?
Sir最不愿意看到事情如此草草结束。
这本是一次机会,让我们面对世界上顶尖的学者,深入交流,反思自身。
发现没——
杂音之中,缺席了哪种声音?
对。
这次对谈主角,上野千鹤子本人的声音彻底被掩盖。
但如果真正了解她,倾听她,走近她。
你会知道。
眼下发生的一切,她早就预言过了。
01
回顾
Sir先带大家简单回顾事件,有了解的毒饭可以跳过这部分。
这次对谈,b站系列内容策划的一部分。
主题也早在活动海报上写清了:
恋爱脑·自我内耗·原生家庭·催婚催育
不止博主@全嘻嘻,接下来上野千鹤子还计划与几个up主对谈。
这本质是一次商业合作。
争议视频是合作第一站。
视频中以博主@全嘻嘻的微博为首,三位北大毕业的女性向上野千鹤子表达自己在婚恋中的困惑。
面对上野本人不婚不育的选择,她们好奇地问了一句:
“您不想结婚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吗?”
上野千鹤子笑了,网友无语了。
没完。
博主继续追问:
那您这样的不婚主义者,是不是会觉得我们结了婚的女性非常愚蠢呢?
到对话进行到尾声。
她们表示,今天我们很开心,因为上野老师认可了我们的选择。
不仅在婚恋上,也在女权上。
而“认可”这个词,被强调了两次。
看完视频后,部分网友觉得不行。
网友认为,面对上野千鹤子这样一位女性先锋,博主作为全中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那批女性,她们本该符合自己的学历与知识面,与她进行一次高质量的探讨。
而不是聊自己的婚姻琐事,再加上那句“是不是被男性伤害”,实则是用自己的认知预判揣测了对方,显得十分冒犯。
当然也有支持者。
认为这就是一场随性的对话,问出个人困惑才显得更真实。
双方至此进入死局。
而类似的争议,其实都在上野千鹤子的研究范围内。
更牛掰在于。
她对于这些女性话题所衍生的荒诞局面,早就作出过清晰的解释。
02
扭曲
纷争中,有一种矛盾非常集中:
如何定义优秀女性?
Sir做个测试,如果要给一位女性“打分”,以下哪些是加分项,哪些是减分项?
a.婚姻美满
b.北大毕业
c.不婚不育
d.恋爱脑
e.年入百万
f.会带孩子
Sir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上野千鹤子对此就做出过解释:
学业分数、女性分数、被女人接受的分数,三者的关系是扭曲的。
女人的世界被这数种尺度分离隔断了。
上面这段话,出自上野千鹤子最出名的著作《厌女》。
一个插曲:事情发酵后有人突然发现某宝搜不到这本书了,以为被下架,后来书店解释是卖完了……
学业分数、女性分数、被女人接受的分数。
书中提到的三种标准什么意思?
第一种好理解。
这是与男性共用的评价标准:读书好,上名校,挣大钱。
就像三位北大博主。
以被当作榜样、模范为思维惯性的她们,也会将这样的自我要求带入其他的人生选择。
△ 博主全嘻嘻之前的视频内容
第二种,则来自社会。
重点强调那些有区别于男性的,女性的生理特质。
够不够美、可不可爱、温不温柔,性不性感,能不能生孩子……
类似情况博主同样遇到过。
△ 博主全嘻嘻为丈夫打破丁克约定,并因为性生活不够和谐,对丈夫想去购买性服务这件事反思自己,从而被许多人诟病
第三种看起来比较绕,但不难理解。
被自己的同性所接纳和认可,是女性在社会中需要完成的最终考核。
当某位同性的第二种评判分数非常高的时候,异性间她会非常受欢迎。
——但同性之间,却不一定。
而为了获得友谊或者是融入团体,这些女性不得不反复通过自证和投诚,降低同性对她们的反感与反对,并尽可能征得更多的认同。
而当这三种标准共同出现在一个男女混合的社会中时。
女性面对的,是来自完全不同的三个维度的评价挑战。
且这三者之间,是扭曲的,割裂的,甚至完全相反的。
正如此刻。
争议视频哪怕有来自媒体、MCN与团队设计的嫌疑,但三位女性反复向上野千鹤子提出有关婚恋的咨询,诉说自己曾经被网暴的经历却是有迹可循的。
尤其是她们在对话结尾,反复向这位女权的权威寻求认可。
本质上,是底气虚弱的表现。
最明显的两个例子:
当上野对博主用四年来证明自己的丈夫会是个好爸爸,从而打破自己的丁克观念表示了鼓励后。
两个女生瞬间开心起来,笑作一团。
可以猜到,她们就这个问题接收到来自外界的言论,显然负面多过正面。
还有两天后。
当访谈传播失控,博主又一反视频中的喜悦,选择将视频隐藏。
并发帖告知网友,“自己有些无措”。
场内场外结合,终于完整呈现出计划之外的“真实”。
无数人仍旧将标枪对准她们,拼命指责一位还不够有女权意识却自诩为女权的人,甚至发明出新一轮的标签针对她们时。
标准与标准之间的扭曲和对抗,正是整个厌女体系的源头。
她们因满足第一重标准而走红;
又因拼命追求第二层标准而下坠。
而视频中的呈现,不过是第三重标准开始浮现,并与前两者互相影响的结果。
03
专业
高质量对谈,往往建立于双方地位的平等。
尤其是专业的平等。
争议视频的问题,就出在博主因未知原因,刻意拉低姿态,全程“仰视”上野千鹤子。
结果,带着专业知识来的上野千鹤子,反而被话题排挤了。
而上野也早就意识到——
没有过硬的研究,自己永远触碰不到真正的“女性主义”。
1967年,上野千鹤子进入京都大学,专攻政治学。
△ 年轻的上野千鹤子
后来为什么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答案没有多高深。
是大多数普通女性都会接触到的:
比如,原生家庭。
上野的父亲是非常传统的日本男性,母亲则是家庭主妇。二人的夫妻关系并不好,当上野想到自己如果也和母亲一样步上她的人生道路,按照传统日本对女性的要求:结婚、生育、操持家务、服从丈夫来走的话——
她感觉非常糟糕。
日本女性基本都被丈夫和社会“禁止”工作
丈夫们将自己不参与育儿 不做家务
让妻子离职回归家庭 视作理所当然
而妻子想再次工作时
必须征得丈夫的同意
△ 新京报专访上野千鹤子-《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但同时,对自己母亲的“厌恶”,最终发展成对自己,甚至对自己作为女性这一事实的厌恶。
怎么办?
读书。
不仅是自己读,还要让日本人读,让女人读,更让男人读。
通过书籍接触到女性主义后,的时候,上野第一次发现,原来女性主义不是霸权主义也不是沙文主义。
恰恰相反。
女性主义可以让自己更好地生活,更好看待世界。
因为其本身,是基于“女性爱自己身为女性这一事实的思想”。
而成为女性主义者,便是将这一思想用更具有个人色彩的方式传播出去,并让更多人知道女性主义与女性权利的正当性。
便开始写书。
通过文字,她把“家暴”“性骚扰”这两个词普及到了日本社会。
除此之外,还普及了“无偿劳动”(unpaid work)这一概念,让日本的主妇们意识到女性原来在干白活,把曾经忽视的付出可视化。因为劳动就是劳动,女性的劳动,不应该因为性别的不同被美化为“爱的奉献”。
我曾说过
妻子的看护是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的工作
平均来说
一位专职主妇家务劳动的价值为每年276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14万元)
△ 《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下同
上野还为日本社会的女性做出了其他贡献。
比如当“女性学”还不存在于高等院校的学术范围之内的时候,上野身为学生就深感到,日本的未来一代急需这样的专业探讨。于是在她成为教授后,立刻创造了gender studies(性别研究)这一学科。
讨论的问题可以很简单,从“日本为什么要男主外女主内”、“卫生巾发明之前女人都用什么”,再到更加尖锐与深奥的社会学问题;学生的论文和课题也可以五花八门,你可以研究少女漫,可以研究家庭主妇,可以研究AV,可以研究职场女性……
哪怕不够高大上。
但只要你在自己的领域里钻研出一点前人还没看到的东西,这不就是一种微小又伟大的成功吗?
而在学术研究与结构性学科创造之外。
上野还是NPO组织“女性行动网络”(Women"s Action Network)理事长。
Sir找到了这一组织的官网页面:
每一年,上野都会组织会员们展开读书会,阅读女性相关书籍;不停更新网站的女性学/性别研究的论文数据库,以供女性们参考。
线下,她也会发起与其他社会团体的互相交流。
例如为日本老龄女性修改保险法,改善老龄化社会;在刑法改革、慰安妇问题研究、流产药物、家暴、妇女参选……甚至在日本核电站问题上,都开设了专门的版块,让女性们畅所欲言。
上野的专业化甚至已经超出了“主义”。
更是一种对权威的解绑。
毕竟女性主义不是高屋建瓴的符号。
它需要一点一滴地,融化进,渗透进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 工作、贫困、性暴力、生殖健康、妇女政策等部分网站内容
04
偏靶
回到舆论中心。
其实视频并非没有正向影响。
在全嘻嘻之后,许多女性博主曾发起这样的话题讨论:
如果是你,你最想问上野老师什么问题呢?
下面的回答各种各样,但无一例外地都不会局限于单纯的婚恋与家庭。
“在不认同现有职场和权力机制的情况下,女性的野心该往何处去?”
“不结婚的女性怎样计划养老问题?”
“父权制会被推翻吗?”
“如果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我该在我的时代做到哪些有助于女性的事情?”
……
或许那些令人愤怒的问题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显然这些更为广阔的问题能让更多女性受到裨益。
但理智仍占少数。
眼下大趋势,是一场原本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对谈,最后竟然变成了和女性主义毫无关系,甚至伤害女性的社会热点事件。
这也是上野千鹤子曾目睹过的死局。
上野千鹤子曾在“最后的讲义”中说,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这句话什么意思?
不是无奈。
Sir觉得她在说,只要是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她都会尽全力地做好。
因此才会投身专业的研究。
因此,她尽管知道访谈是商业活动,她还是愿意极尽所能地给出完整的回答。
也因此,她在这场“质量不高”的女性主义谈话中,仍展现出对三位女生的强大共情。
可惜,并非所有人能够,或者敢于到这一份善意。
Sir想起前两天另一则悲剧。
一位被保研上了985名校华东师范大学的女孩,因染了粉色头发,被网暴致抑郁并自杀去世。
网暴所呈现出来的“厌女”将她淹没,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网暴者当然是罪魁祸首。
Sir当然也无法要求一位女生,在被强烈情绪碾压时依然能保持清醒,将自己从一个腐朽的文化中剥离出来,辨认自己的位置,而不被那些无端的恶意所伤害。
但。
对于更多的“粉红色头发女生”呢?
Sir觉得这便是上野千鹤子存在的意义。
她从不会把“女性主义”渲染成包治百病的万灵药——
反而,她会让你认识到现实的局限,女性的弱势,社会的弊病。
用她的话说:
要说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那就是当你受到伤害
遭受不公的时候
它能够给你反抗的语言
所以。
她所有的研究,都是“说人话”的。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揭开了使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社会结构之谜:
市场依存于资源、能源和劳动力而存在
抚养即将成为劳动力的儿童,照顾老后的劳动力
支撑家庭的劳动被分配给女性,经济的运转就建立在她们的免费劳动之上
这本书刚出版时,有件事她至今还记得:
大学的同事,一个大叔对我说
看了上野老师的书,第一次明白了我家妻子抱怨的到底是什么
《始于极限》中,对女性“自我选择”的探讨:
社会学领域有一个两难的问题:结构还是主体?
主体作为个体越是坚持“自我决定”,结构就越能免责。
在结构上处于劣势的人确实有可能在短期内反过来利用其劣势从结构中获利,但长远来看,这将导致结构的再生产。
以及。
《一个人的临终》里,研究了对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困惑,和对老人的看护问题。
她还通过“看护”这一行为,讨论女性主义与权力的关系。
看护双方具有压倒性的不对称关系
几乎无法期待看护者与被看护者的角色呼唤
这种不对称关系的根本走向就是权力的滥用
权力者也不总是男性,女性在成为母亲的时候,也成为了具有绝对权力的权力者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的看护,就是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压抑权力滥用的过程
当然。
还有上野千鹤子最广为人知的一段视频,2019年东京大学入学仪式的致辞。
接近14分钟的演讲。
几乎是一次过用浅显的语言,解释了所有关于女性主义的普遍疑问。
所以 请你们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追逐个人的胜利
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优势
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
而应该发挥这些能力去帮助他们
注意最后一句话:
不要逞强 而是承认自己的脆弱 与他人互帮互助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强者不可能永远都是强者”。
强者是从弱者而来,也将成为弱者。
跳出思维的局限,看到别处的弱者,看到自己也将成为弱者的时刻,我们就知道,女性主义,其实是在为自己争取尊重。
最后。
关于Sir一开始提出的“预言”,其实不止上野千鹤子一个人。
国产电影也曾有这样的洞察。
《爱情神话》有一段剧情,几乎完全咬合此情此景。
老白想帮李小姐修断了跟的高跟鞋。
他先把鞋带去修鞋铺。
谁知修鞋匠宁理看了眼鞋,再看了眼他,说:
这人不适合你。
后来,修好的鞋被母亲拿走,再被前妻扔掉。
老白只好买一双新的。
下血本买到正品新鞋后,李小姐拒绝收下,还说原来那双就是山寨货,两百多块钱买的。
新鞋最终又被母亲顺走……
结果事情变成了:
老白花钱给自己的妈妈买了双新鞋,却帮自己喜欢的人扔掉一双不舍得放弃的旧鞋。
然而。
无论鞋匠、前妻、妈妈,或者是热情的老白。
似乎都忽略了——
这个女人自始至终遇到的问题不过是。
一双鞋,掉了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