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资料图】

谈心社

(ID:txs163)

和刘丹老师的对话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她所在的酒店响起了警报声。

她一边跟我们说抱歉,一边跳起来去查看情况。得知是演习之后,她大笑起来,然后说:“你们看,生活里充满了可能性是不是?看来他们是在告诉我,刘丹啊,你要小心,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她所说的胜利,是指刚刚过去的上海电影节白玉兰奖,她靠《开端》中的“锅姨”摘得了最佳女配。

站在舞台上讲获奖感言之前,刘丹老师先举起奖杯笑了三声:“开心,好开心”。每个人都能从她的获奖感言里感受到那种“喜极而泣”的快乐。

刘丹摘得第28届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图/微博视频截图)

许多观众了解演员刘丹,是从《开端》开始。她饰演公交爆炸案的凶手,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衣着普通,神情冷漠,端着一口藏着炸弹的高压锅。

有网友评价她:“这个女人身体里流淌的是岩浆,发出的是来自地狱的哀鸣。”年轻人们喊她锅姨,期待看到她更多的故事。

(图/《开端》)

本期《明星谈心社》,我们邀请到刘丹老师,听她分享那个喜悦的瞬间,以及获奖之前的人生起伏。

以下是她的自述。

做演员,

“胆战心惊”

说实话,拿奖之前没想过自己会这么开心。

我觉得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可能都想明白了,心态也很稳定,但真正拿奖的时候还是很激动。

其实我们也看得到,中国从来不缺少好演员,给谁不给谁都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到提名阶段对我来说就是很大的肯定了。

(图/《开端》)

演《开端》的时候,没想过后续会得到这么大的关注和喜欢。当然这种喜欢是很好的,大家都希望角色被更多人看到,能跟更多人产生共情。只不过对于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这个角色你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想法。

其实做演员这个职业越久,越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

小时候不懂,觉得做演员这个事情是很简单的。我还记得那时候,在电影院里看刘晓庆老师演的《小花》,觉得太美了,那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情感连接和渴望。

我爸有很多好朋友,他们也会带我去看演出,看排练。那时候就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美,剧场有一种美。看到熟悉的叔叔阿姨站在台上演不同的角色时,就好像奇迹一样。

那时候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演戏的,所以我才在获奖感言里说,小时候有演员梦,觉得可以过不一样的人生。

刘丹生活照。(图/受访者提供)

但长大了发现不是的,我们的工作是演不同的人,但我们永远只能过自己这一生。哪怕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观察角色,你也只能有限地理解角色。

所以我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总是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我可能以前说过我热爱表演之类的话,但我总觉得“热爱”这个词太重了,人可能最爱的还是自己。

我觉得我的付出远远不够,作为一个演员,付出什么样的努力都是应该的,而且你永远都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太有限、太自私。

刘丹生活照。(图/受访者提供)

我不太希望自己的表演太陷入一种派别或者方法,我唯一的方法可能就是不遗余力地、竭尽可能地去理解一个角色。说实话,我也不太相信什么技巧性的东西,我觉得我是个挺笨的人,我只能试图去走我自己的路。

对我来说,与角色建立的内在连接会比外在的表现手段更重要一点。从演员的角度上来说,这不是一个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东西,是一种自身的渴望和共鸣。

“我跟自己说,

再坚持一下”

其实这么多年,我觉得演过的每个角色都在我身上留下了一定的痕迹。也许记不得名字,甚至记不得剧情了,但是那个角色一直在我身上,我会在某一天、某个瞬间想起她。

我开始能够更多地试着理解爱,也试着去理解一些中国女性的选择和处境。

很多年前我演过一个抗战时的童养媳,她从来没有见过她的丈夫,直到有一天丈夫回来,带着他志同道合的爱人。

后来我演《摩天大楼》里的叶美丽,她为了帮助一个被家暴的女性,放弃自己追求的东西,我觉得那个太难了。

(图/《摩天大楼》)

对我来说每个角色都是珍贵的,是有唯一性的,那种进入角色的感受就很让人享受。她们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但另一方面,我还是会更多地从书里去汲取力量。

我比较幸运的是在书里遇到了卡夫卡、遇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贝克特、契诃夫还有等等,他们给我提供的精神力量是很强大的。

当我有一天觉得自己的困惑无法言说的时候,我看到这些人的作品,我突然觉得有了朋友,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也有人像我一样活着。

刘丹生活照。(图/受访者提供)

另外就是一些打动我的人。比如张桂梅老师、比如江姐、居里夫人。她们身上都有各自很执着的东西,就是往前走,不惧怕失败,不管结果,去理所当然地做自己觉得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读国内的一些老师也会有这种感觉,经常会觉得“哇,他们的心胸怎么那么大”,他们怎么能给出那么多的爱。

在这些庞大的、具象的故事里,我会格外体会到自己的渺小,也会消解掉一部分自己的痛苦。

我确实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孤独。

刘丹生活照。(图/受访者提供)

我毕业的时候,赶上剧院最后一次分房子,虽然只是一个不到五十平的小房子,但你会觉得是剧院给了你一个在北京的家。我就特别想好好回馈剧院。当时老师也是跟我们说,你要好好准备自己,等待剧院的召唤。我也不断地跟演员中心讲,我什么角色都愿意演。

但是就是阴差阳错,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没办法上舞台。那就只能去外面演一些戏,为了活下去,那些年都是这么过的。

然后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些优秀的演员都是在舞台上演了很多很多的戏,才有今天的,那刘丹你演过几个戏?

意识到这件事的那个瞬间我害怕了。

(图/《都市丽人行(2001)》)

我觉得人的付出是需要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不能说就在板凳上等。没有上过舞台、没怎么进过排练场,你怎么去变成一个优秀的演员呢?我就对自己产生了一个特别致命的怀疑。

后来就开始跟一些小剧场合作,开始演戏。

我之前也说过嘛,开始真的蛮困难的,剧场打铃的时候我都恨不得自己昏过去,脸色煞白,手上都是汗水,特别紧张特别容易崩溃。

我就只能不停地告诉自己说:再坚持一下,不然你跟演戏这个事儿就再也没有关系了。

“尽可能真诚地对待自己”

现在大家慢慢开始看重女性题材,也看重女性角色特质的呈现,我觉得肯定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女性在不停地被附上标签。比如你是一个母亲、你是一个女总裁之类的,似乎你是一个这样的角色,就必须呈现出这个特质。

但我个人一直不太喜欢给人贴标签,我也不太擅长去用特别理智的话描述某种人。

(图/《夜车(2007)》)

我觉得标签都是浮于表面的,都只是为了便于我们从表面上理解某个人,但实际上人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很多不一样,人会有很多面。就好像我工作里很较真,跟我工作的人会有点辛苦,但那并不等于我是个坏人,对不对?

因为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做演员,我更愿意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一种感受性的东西。一部戏的出发点会随着不同的探寻方式发生改变,只有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当更多人觉醒、有所感触时,我们才会发掘出更多的女性特质。

所以我还是相信,女性特质的表现会越来越多。

(图/《开端》)

现在也是有越来越多的剧情和角色关注到了中生代女演员的力量,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声音、个性出现的时候,就是我们整个人类、整个社会在进步的时候。

除了外部环境的进步,还要有自己内心的开阔。我觉得戏路如果变窄了,一定是你自己把自己的小宇宙封闭的太死了,个性没有释放出来,开放性没有了,戏路也就变窄了。

演什么样的角色都有它的开阔性,我唯一的渴望就是自己能更有包容的能力。再开阔一点、再宽广一点、能理解的事情再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然后能更好地对待我周围的人。

以前我演一些边缘角色、边缘人的时候也会想,人可能都是孤独的。

(图/《开端》)

每个人都是边缘人,只是在现实生活的表面,有热闹和不热闹的区别罢了。但究其根本,热闹与否也都是其边缘本质的一副面具。

这就和我演戏很像,大家都在用一个符号来试图不断确认自己,但在某个时刻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甚至有被抛弃的孤独感。如果要做出区分的话,也只是这种感觉的程度强烈与否罢了。

一个真正的好演员一定是要对自己负责的,要从内部去探究自己、了解自己,去和自己相处。人都不完美,我们有很多牵绊,能够不断地和自己较劲,就已经是成为好演员所必须的品质了。

尽可能真诚地对待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与世界的关系,这已经很难得了。

读完点个【在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