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就在今天,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大片续集《阿凡达:水之道》(简称《阿凡达2》)终于中美同步正式上映了。


【资料图】

影片票房势如破竹,零点正式上映后一分钟,票房就突破一亿,不到十二小时破两亿,首日排片占比高达80%上下,影院几乎都是蓝色潘多拉星人的天下。

但在另一方面,受疫情扩散、影院观影加剧感染风险等因素影响,片子上座率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大爆”。

点映日上座率26.8%,场均人次86.7。零点场上座率9.7%,场均人次20.1。

周五上映首日进账约1.3亿,上座率7.2%,场均人次10.1。

目前,猫眼平台预测的内地总票房已从开局的25亿+下调至18亿+,即便大概率拿下今年引进片的票房冠军,但和上月底定档时不少人预估的40、50亿+相差甚远。

首映日预测总票房25亿+

一天过后,预估票房下调至18亿+

片子尚未成为“爆款”,但网友对于片子预售票价的热议却不停刷屏。

就在前几天,片子的平均预售票价超过了90元,IMAX版则起步130元+,14号开始点映的CINITY版更是230元+,有的则突破了300元……

似乎想要视觉效果过得去,就要付出两三百元的票钱。尽管放平常,这价格至少可以看三、四部号称以视效见长的大片了。

不少观众甚至调侃,票价这么高,是不是会有卡梅隆坐在我旁边同步解说?

究竟是影院太竭泽而渔,还是“阿凡达”姿态太高?也成了大家的讨论点。

不过,《阿凡达2》票价高可不是内地独一份。

据悉,中国香港平均票价是213.8港元,约191.6元人民币;美国平均票价是25.33美元,约176.9元人民币;印度IMAX平均票价是1000到1500卢比,约84.5到126.8元人民币。

其他地方也不便宜(甚至更贵),或许才是更普遍的现状。

回到片子本身,也有它贵的原因。

190多分钟,3个多小时的片长,几乎相当于两部普通电影。对于影院来说,排一场《阿凡达2》的时间成本比较高,票价自然会涨。

而且,接近两三百的高价票基本都是CINITY、IMAX激光之类的特殊场次,以及抢鲜的首映、点映场,视觉效果、观影条件比较好,纪念价值高,这样一来,票价高一点也无可厚非。

再回到影院的实际情况,这几个月电影院实在太过萧条,千盼万盼等来了《阿凡达2》这样的神级好莱坞大片,也难怪人家想要趁着这势头,稍稍赚点了。

但相信,随着《阿凡达2》的正式上映,票价还是会回归平稳。想看IMAX等高版本又心疼钱包的朋友,可以再等等。

目前,打开购票软件,也有很多50、60元这样的普通票价场次供大家选择。选择自己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总体偏高的票价,“看完就变阳”的风险,连同观众对于卡梅隆,以及《阿凡达》系列的殷切期待,还是进一步抬高了《阿凡达2》的评价标准与口碑合格线。

从影院服务到影片本身(特效、剧情、人物塑造等),都将被严格检视。

以点映场次的首波反馈来看,很多吐槽都不是集中在影片本身,而是成堆的影院放映事故:

CINITY影厅就出现了把第二部放成第一部、声画不同步、花屏、卡顿、无法播放等问题。

IMAX厅也有临到放映盘却还没到,放映时有声音无画面、画面重影(戴眼镜无效果)、双机亮度不一致等事故。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影院着急在第一时间开启点映,没提前试映。另一方面则是《阿凡达2》的版本格式确实比较复杂,对放映机器和放映员技术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内地影院和工作人员还是需要点儿时间磨合、调试好。

鉴于点映场已经有一波朋友踩过雷了,大家也可以多搜集下相关信息,找个放心的影院和版本场次去看。

另外一个不良的观影体验,则和疫情相关。

不少观众吐槽,看片时全场咳嗽声此起彼伏,既让人胆战心惊,“感觉看完这场就要阳了”(事实上也有很多朋友看完就中招了),同时还影响观影,心神老是被这些声音打断......

对此,也没啥好说的,还是建议大家在健康的状态下看电影,为自己,也为他人......看个电影,本不该成为这么“危险”的事儿。

没那么迫切,不着急跟风,更担心自己健康的朋友,真的可以再等等。

再看片子本身。

目前影片豆瓣开分8.4,不及第一部8.8的评分。北美烂番茄新鲜度80%,爆米花指数96%,IMDb8.2分。

这个分数对于市面上大多数特效大片绝对是够用了,但放在《阿凡达2》身上,还是难掩一些观众的失望之情,尤其是和已经被封神的第一部相比。

毫无意外,影片的视效收获了一致的赞美和好评。190多分钟的片长,几乎没有一处松懈,每一帧画面都非常清晰、真实、稳定。

这一部的故事主要围绕“水”展开,碧蓝深邃的潘多拉海底世界是表现重点,也是卡梅隆特效团队的工作重点。

为此,他的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完成了大量的水下拍摄和动作捕捉。不少观众都表示,“水下虚拟拍摄的效果可谓划时代”。

巨大的银幕和高帧率的加持下,画面变得非常清爽、透亮、开阔,水中光影的变换、气泡的浮动、海兽与鱼群游动、水中植物荡漾的细节,都做得非常丝滑惊艳,令人身心舒畅,基本没有功夫去思考“像不像真的”这回事,因为早就越过了这一步,完全沉浸其中了。

在人物面部细节上,一些观众也认为明暗细节呈现得更为出众。尽管主要人物都是小蓝人造型,但基本不会造成脸盲困扰。

而且在这一部,观众可以进一步感受卡梅隆反复强调的环保主题,以及利用潘多拉星球重塑一个理想乌托邦的决心。

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潘多拉星球概念,他设计了更多有意思的“混血”角色、实用但由具有想象力的设备器械(如捕鱼指挥船、水下蜘蛛型机器艇、提取图鲲精华的科技设备)和跨物种沟通方式。

这一切看着都很有真实感,严谨、实用之中,也带有科技感和古老的神秘趣味,不会给人留下花里胡哨、故弄玄虚的咋呼印象。

甚至有网友表示,卡梅隆在3D特效审美和技术探索层面,堪称业界断崖第一,“应该立法规定全世界只允许卡梅隆才能拍3D电影”。

但是,顶级的特效,并不意味着能给现在的观众制造类似第一部的完全震撼体验。

毕竟,咱们都不是十几年经由《阿凡达》才迈入3D世界大门的“新人”了。

那时的我们,体验的是“从无到有”的惊奇与视觉震撼。十几年过去,各式各样的视觉特效已经成为大片的必备要素,大家早就见怪不怪。

所以,如今咱们看以特效著称的《阿凡达2》,哪怕技术有突破,整体质量高出同类大片太多,也很难达到当年的震撼和新奇感受,属于时代的必然。

特效依然是顶级,但震撼程度已不如从前,大家也自然会将目光重新放回到剧情。

这也引来了《阿凡达2》目前的主要差评——

剧情零散、冗长,不够独立、完整,功能上类似一个为后几集做铺垫的过渡章;

出场人物太多,叙述集中度不如第一部;

正反派的对决格局太小,类似私人恩怨,反派动机令人困惑;

反复强调的“家庭”主题,也有些生硬直接,缺少更打动人的情感……

整体来看,无论是剧情本身的完整、精彩程度,还是情感穿透力,《阿凡达2》都是弱于第一部的。

但对比同期一些剧情乱来的超英大片,它的故事编排还是老派、传统,并力求扎实和言之有物,即便看着不新鲜。

如果说第一部主要是带领观众初次认识了潘多拉星球,见证了一场跨物种的爱情(人类杰克和纳美族的奈蒂莉),以及极为丑陋的人类侵略战争,那第二部则把目光放在了杰克和奈蒂莉组成的家庭,包括孩子们。

如何守护家庭,守护他们的下一代,成了这一部叙事的重心。

“家庭一开始是我们的软肋,最后才发现也是我们的盔甲”,这句毫无新意的台词,也简单明了地阐明了片子的主题。

与此同时,这一部和《阿凡达》已经隔了十三年之久,如何让观众顺利快速地回想起故事,进入这个新的大家族,也是叙事的难点。

所以,三个多小时的《阿凡达2》,被卡梅隆有意识地分割成三幕,每一幕都有对应的功能。

第一小时主要在梳理人物关系,帮助观众回想起第一部的剧情,进入杰克、奈蒂莉的大家族,认识他们的四个子女。

“水之道”的风光在第二小时开启,这也是备受大家称赞的水下段落,但剧情推进却不明显,被一些观众吐槽太像海洋纪录片。

第三幕以刀兵相见的动作戏为主,正反派果不其然地开始对打,正义一方果不其然地获胜。

最让人诟病的,大概是剧情高度套路,完全可预料。

首先是人物形象总体比较刻板,天赋异禀的小女孩、不被理解的弟弟、永远让人心安的大哥,热衷霸凌的男青年,苦涩但挣扎的私生子/混血儿/异族人,以及莫名其妙就仇恨的反派……

不用多说,都是大家看过千百遍的“经典”形象,属于放在别的电影里可接受,但在《阿凡达》系列里还这样拍,就令人失望的水平。

影片对于家庭关系的刻画,也很像传统亲情美剧,聚焦父与子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和由此引发的各种危机。

这一家的几个孩子,类似充当工具人的情节推进器:在家闹矛盾,出去惹祸,被坏人抓,父亲再出马救……光是最小的孩子图克,就被绑架了三回。

一个招式反复用,也难怪观众会觉得太好猜和有些无聊了,何况时长还有三个多小时。

而且,本该作为叙事辅助的配乐,在本片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不少评论都认为配乐铺太满,水平不如第一部。这也是多次和卡梅隆合作的音乐大师詹姆斯·霍纳(《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在2015年因私人飞机坠毁而逝世所留下的遗憾。

詹姆斯·霍纳

就像一些影评人说的,这出成本高达4亿美元,需要拿下20亿+美元票房才能回本的《阿凡达2》,可能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前菜”。

68岁的卡梅隆,依然坚持以最高的技术标准进行着无人能及的探索,并且坚守着最传统、经典的故事和主题,试图迎合最广泛受众的口味。即便现在看来,故事已经成了“软肋”。

卡梅隆曾表示,假如这一部票房不达预期,故事就会在第三部完全结束,不会再有第四、第五部。所以,某种程度上,《阿凡达2》还真是个带着犹豫的过渡作品,也不知这一次,它的命运会怎么样了。

(文/motion)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