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乘直升机俯瞰邛崃竹海,飞过白沫江,单霁翔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夏天,家里挂着竹门帘,父亲有一个竹躺椅。


(资料图片)

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建筑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但平乐古镇仍然遵循着传统川西林盘“田、林、水、院”的空间格局。在一片茂林修竹中,蜀风雅韵尽收眼底。而杨澜、单霁翔以及新锐设计师王猛涛、黑一烊此行要体验学习的瓷胎竹编,正是江苏卫视大型非遗焕新纪实节目《新生万物》本期的主角。

制作竹:机器永远代替不了双手

瓷胎竹编的制作,整个过程容错率都低得可怕。

祖师爷传下来五个口诀: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从“精选料”这一步开始就不容易,不是什么竹子都能用来制作竹丝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瓷胎竹编市级传承人传承人罗荣成说,生长2到3年的年轻慈竹最佳。选定了好竹,竹头竹巅都不能用,砍的时候不能破坏表皮,运的时候不能有磨损,否则竹子都算作废——因此,往往100斤竹子只能出8两精品竹丝。

到了“特细丝”的制作又有七步:刮青、分片、分层、起薄、冲头、揉丝和抽匀。光第一步,罗荣成的儿子罗勇就学习了三个月。期间罗勇不是没有气馁的时候,但罗荣成倒不是一个疾言厉色的父亲,对罗勇他总是以鼓励为主。单霁翔开玩笑模拟他的语气:“没问题,很好,但这根竹子废了。”

好在过五关斩六将留下的竹丝,必然是优秀的。一是够韧。国家级非遗项目瓷胎竹编省级传承人传承人游伟教学徒们:先用水打湿竹丝,在挑一压一穿经线,最后用胶把竹丝和和胎底粘合。依胎成型,需要有力地将竹丝贴合瓷器,竹丝的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够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刘嘉峰向杨澜一行人他们展示自己的竹编字画长卷《文姬归汉图》,十几个人物,每个人的五官和表情全都由竹丝编制而成,一平方厘米的大小容纳24根竹丝。“不可思议,我觉得挑战了我的想象。”杨澜惊叹道。

虽然只是入门的本事,但新生学徒团的学习仍愈发艰难。“压一根,中间挑起一根竹丝来,就是这个规律,错一匹都不行。”刘嘉峰说。技艺精密如斯,杨澜曾问过罗勇一个问题:“咱们不能把这事儿交给一个机器做吗?”罗勇回答:“机器真代替不了,竹子有些地方能用,有些地方不能用,大小也不一样。”

留下竹:那些坚守技艺的人们

如今,普通百姓已经能够轻松拥有一件瓷胎竹编,但在清代,瓷胎竹编其实是被送到皇宫的贡品。创始人张国正也因进贡有功,被封为“五品军工”。随着时代发展,这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的技艺却几度面临失传。

或许是学习技艺太难,制作耗时太久,瓷胎竹编曾只剩下一个名叫林绍清的匠人在坚持。非遗小剧场改编了林绍清的故事,让观众再次见到了那个竹编史上的关键人物。解放初期他关掉竹编铺子,却始终惦记着传承这项技艺。如果不是1953年12月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林绍清可能余生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的瓷胎竹编在展会上大放异彩。

好消息是,瓷胎竹编因为林绍清的开班授艺,得以传承至今;坏消息是,但如今学习瓷胎竹编的人依然不多。做了十几年瓷胎竹编的罗荣成告诉儿子,他希望罗勇能够继续做下去。彼时罗勇仍在外打工,他考虑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看见了父亲两鬓的白发,他才正式决定回家子承父业。“我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学,每一道工序都要把它学好,到现在一半都还没有学到。”此时距离罗勇回来,已经过去了五、六年。

活成竹:咬定青山不放松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中国是一个竹子文明的国度。

竹之素雅,让它成为当代人绿色生活的极佳选择。以竹代塑的主张近年来被人们逐渐重视,竹也被人们认为是新时代的环保材料。为此,新锐设计师王猛涛提出了自己的特意设计了理念——一款“君子杯”,从产品材质到外部包装,均采用竹炭、竹丝、竹皮等材料。打开外盒,你就能闻到一阵竹香,可谓一款极具国风的好礼。

竹之气节,如匠人们从未放弃瓷胎竹编的传承。竹子或许不是最坚硬的材料,却一定能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杨澜这样评价罗荣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深知非遗传承的不易,需要悟性,也需要耐心,所以从来不苛责儿子;但他同样知道瓷胎竹编需要认真,所以从未放低对手艺的要求。

竹之坚韧,如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无数像瓷胎竹编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的文化灿若繁星,绵延不绝。传承非遗的过程,也是让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的过程。豆瓣网友这样评论节目:“看了杨澜他们对非遗技艺的学习,才知道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都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太不容易了!”一切伟大皆由双手创造,由梦之蓝手工班独家冠名的大型非遗焕新纪实节目《新生万物》,每周五晚20:20江苏卫视播出,共同见证非遗焕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