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40年的电影生涯中,陈可辛执导的17部作品和监制的40部作品共获得了超过400个奖项提名,赢得超过230个奖项,他也是首位获得金像奖、金鸡奖、金马奖的华语大满贯导演。近日,陈可辛亮相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陈可辛大师班”,畅聊自己的电影人生,以及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

“温暖写实主义”,在残酷中保持信念

回顾自己与电影结缘的过程,陈可辛表示没有任何戏剧性,“因为我爸爸是导演,我算是‘二代’吧”。陈可辛的爸爸是个追了一辈子电影梦但并没有很成功的电影人,陈可辛从小就听他讲自己的梦想、想要拍摄的故事,跟他去电影院看电影,一直在这个氛围里长大。然而,当他决定“子承父业”去做电影时,爸爸并不同意,“因为他知道这条路很难走,他一直都说服我去做一些比较舒服的事情”。于是,中学毕业后,陈可辛选择了酒店管理专业,但是只读了一个学期就熬不下去了,觉得还是最喜欢电影,所以转了电影系。


【资料图】

不过,家庭对陈可辛最大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他从小得以接触电影,而是温暖的家庭关系带给他的乐观和信念。“对于我一辈子所有的经历,苦的、甜的、酸的、辣的,我都觉得是好的。要是没有这些不好,我就没有今天的好。”他把这种感受归纳为“温暖写实主义”,“我可以活在很残酷、很困难的生活里面,但我又有很温暖的信念,我也相信明天会更好”。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他的电影中,陈可辛表示自己的电影是“卡在中间”,既不像卖座商业片一样只给观众看爱看的爽片,也不像有些艺术片一样悲观灰暗,他会把人性中的不幸或者阴暗面挖掘出来,也相信这些能够解决,“很多时候高端的影评人就觉得这是商业的妥协”。

《金枝玉叶》是命题作业,“跟我的爱情观完全相反”

《金枝玉叶》是陈可辛导演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一部,1994年上映后,便拿下当年暑期档票房冠军,并在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11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女主角(袁咏仪)及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两个奖项。谈及这部电影,陈可辛却表示,这是一部“命题作业”。

《金枝玉叶》

当时,刚拍完《霸王别姬》的张国荣回到香港,表示要和陈可辛的公司合作。“我们是几个电影人开的新的公司,就觉得怎么样也得想一个故事给他”,便拿了两个故事出来,其中一个就是为张国荣量身定做的《金枝玉叶》。在这部娱乐圈题材的电影中,陈可辛化用了很多当时自己所见过的甚至经历过的圈内故事,上映后大获成功,陈可辛觉得,这部电影和自己的爱情观完全相反,“它是一个童话故事,王子和一个灰姑娘的故事,我其实从小都不看迪士尼童话的,那个挺违反我的爱情观的”。

此后再拍摄《金枝玉叶2》,同样是“任务”。陈可辛和几个小伙伴成立的公司在《金枝玉叶》后拍摄的《嫲嫲帆帆》票房惨败,导致债务缠身,快要倒闭,有一家大公司提出可以收购,唯一的条件是必须拍《金枝玉叶》续集。《金枝玉叶2》对于陈可辛来说,实属“赶鸭子上架”,“要把童话故事之后,‘快乐地永远生活下去’拍出来,那就是要拍一个关系——同居、婚姻关系,等等”。两部作品风格迥异,票房落差也很大,“《金枝玉叶2》的票房不算很成功,口碑也不算好,就是一部两边不讨好的电影”。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恐怕要算陈可辛接拍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我希望拍一部小电影,那就是《甜蜜蜜》”。

《金枝玉叶2》

《甜蜜蜜》曾是“买一送一”,感觉被打入冷宫

如今已经“封神”的《甜蜜蜜》,当年却是“弱小,无助,又可怜”,作为拍摄《金枝玉叶2》的“买一送一”交换条件,《甜蜜蜜》拍摄时并没有受到多大关注,还一直在赶进度——因为怕公司反悔,陈可辛很“心机”地先拍《甜蜜蜜》,拍了一半再赶回去拍《金枝玉叶2》,拍完《金枝玉叶2》后再把《甜蜜蜜》拍完。而拍完后,陈可辛更觉得自己被“打入冷宫”,“一个多月没有人搭理我,我可以自己慢慢剪片,因为人家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要上,没有档期,也没有计划。我跟我的剪辑每天在剪片时都很沮丧,觉得这个戏还挺好看的吧”。

《甜蜜蜜》

直到正式上映后,陈可辛才体会到了从冷宫到天堂的飞升感,从电影院到常去的咖啡厅,“普通是五到十分钟的路,我走了一个半小时,一路上每个同业都抓住你,站那儿聊,说他多喜欢那个戏”。回忆当年的经历,陈可辛很感慨,“一个好片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碰到最好的团队、最好的人、最好的故事,当然最重要的核心是,导演要非常坚持一种信念”。

张曼玉经典一笑,差点被弃用

《甜蜜蜜》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李翘在美国看到豹哥过世了,第一个反应是先笑了一下,然后才哭出来。陈可辛回忆,这个镜头拍摄的第一条,张曼玉就是这么演的,但当时他并不满意,觉得表演有痕迹。“演员最需要的就是脆弱,张曼玉有她的强悍,也有那种脆弱。她的脆弱是很自然的,与生俱来的,学表演都学不来的,我们很喜欢看她那样。她突然来一个笑,我就懵了,我就说不行,她解释给我说为什么这样,我说我明白,我完全理解,但就是觉得你在演。”带着这种不满意,陈可辛把这个镜头反反复复拍了8条,最后张曼玉说真的哭不下去了,“她说,我想了一遍,我们家里每个人都死了,我的一条狗都死了,我突然活不下去了”。陈可辛无奈,只好妥协,“没有找到一条比第一条更好、更感动我,但我还是想拿掉那个笑。但那是一个长镜头,拿不掉,最后结果我就认了”。

此后很多年,陈可辛都对这个镜头耿耿于怀,“大家都喜欢,我就不了解,不明白”。直到自己亲身经历类似情景,他才忽然对张曼玉那个笑感同身受——2003年,在拍《金鸡2》的时候,陈可辛接到一个电话,说好友柯受良去世了。当时,柯受良另一位好友张学友也正在剧组配音间配音,“我进去拉他出来,把他推在墙边,两手抓住他的肩膀,说小黑走了。他突然间‘嘿嘿’笑一下,笑完才哭。那个笑就是跟张曼玉那个笑一样”。今年,陈可辛父亲去世,“我半夜3点接到电话,他是很健康突然间走的。我接完电话,第一下反应不是哭,而是‘怎么可能’,我是觉得这是一个笑话”。回头再看《甜蜜蜜》中张曼玉那个笑,陈可辛自嘲:“导演不一定都是对的。”

选角“当然要明星,必须要脆弱”

要成为一名大导,除了拍摄功力外,选择及调教演员的能力也不可或缺。陈可辛的电影大都星光熠熠,在被问及挑选演员的标准时,他也毫不讳言:“当然要明星,因为你没有明星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电影。有明星才有观众,所以我就拍明星。”而他电影中的明星塑造的角色让人难忘,在于他并非简单地让明星们露脸吸引观众,而是找到每一个人的特点,拍摄出他们不为人知的某一面,“这是一门功课”。

与知名度同样重要的,是演员的脆弱感。“必须要脆弱,无论角色有多坚强,有多强悍,一定要把他们脆弱的那一面演出来。”回顾陈可辛作品中那些闪光的角色,比如《金枝玉叶》中的张国荣、袁咏仪,《甜蜜蜜》中的张曼玉、黎明,《如果·爱》中的周迅、金城武……无论性格、命运如何,其身上挥之不去的脆弱感都是打动人心的一大砝码。

《如果·爱》

用电影搭建沟通平台,“我一直都是一个桥梁”

最近十几年,陈可辛与内地电影的合作越来越多,不但保持高产,题材也更拓宽,如情感题材音乐剧《如果·爱》、古装战争片《投名状》、现实主义题材的《亲爱的》、创业题材的《中国合伙人》、体育题材的《夺冠》……陈可辛称这是出于自己的危机意识,“我一直得顺着那个市场,按当时的要求去改变”。但这个改变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在电影最重要的内核——人物、情感、故事上,他仍然在坚持自己的信念。

《投名状》

《中国合伙人》

《夺冠》

对于自己在内地拍戏的这十几年,陈可辛称之为“我人生里面很幸福的十几年”,拍了很多自己想拍,观众也接受,也不赔钱的电影。而他最想做的,还是把中国故事拍给全世界看。“中国有太多好看的故事,我们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我们觉得好看,全世界人也都会共情、共性的点,把中国的故事拍到全世界都要看”。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一直都是一个桥梁”,“语言也好、形式也好,都是一个桥梁,只要我们的内核,中国文化的东西保留着,就可以搭起一个非常好的交流的平台,这个桥梁也是很重要的”。

作者:冯七(《上海电视》原创文章,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