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后有,大厂35+职业危机。

在就业越来越难的当下,拥有满意且稳定工作,成了横跨年龄、性别、职业,人与人之间真正共通的难题。


(资料图片)

短视频里的焦虑,与媒体上的笑脸,形成剧烈反差。究竟哪个更接近真相?

一部电影给出了折中回答。这是部韩国新片,豆瓣开分7.9,影后裴斗娜主演。它借用韩国故事,戳透了整个东亚社畜生存危机。

它就是《下一个素熙》。

【1】

女主角素熙,是出身平凡的韩国女孩。跟很多人一样,她从小喜欢跳舞,眼里有光。是个很鲜活、灵动的生命。

但她没有意识到,原生家庭会带来很多局限。因为贫穷,她不能实现跳舞的梦想。因为贫穷,选择了学费便宜的职业学校。

临近毕业,老师推荐她去同通讯公司实习,做电话客服。

噩梦就此拉开序幕。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客服的职责,是给用户解决问题的。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耐心,会聆听、绝不能有脾气。

这些素熙都能做到,但她没料到,公司压根就不想给客户解决问题,而是利用逻辑诡辩和欺骗话术,推荐客户购买新服务包。

原有问题,需要购买全新服务来解决,否则就拖着,永远不解决。这个“逆人性的客服准则”,颠覆了素熙的三观。

她想不通,这种欺骗性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而且她还要应付故意刁难的客户,以及某些男性的骚扰电话。

残酷的是,领导完全不会顾及这些,只看业绩和数据。善良的素熙,显然不适合这份工作,天天业绩垫底被领导训斥。

训斥和刁难,对于素熙来说,并不新奇。因为,她从小就在“逆来顺受”中长大。

没钱学跳舞,好好学习就行。没钱上大学,去个职业学校也可以。没机会没资源,当个电话客服,也能接受吧。

很多时候,不是她不做争取,而是她根本没得选。这种无力和压迫,贯穿她的前半生。

在这份如此差劲的工作面前,素熙再次麻痹自己,逆来顺受。她关闭感官通道,封锁道德标尺,变成了一个工作机器。开始毫无情感的,引诱客户完成自己的业绩指标。

素熙一度成为了业绩冠军,但公司却怕实习生干一两个月就走,所以故意克扣她的绩效。

素熙彻底崩溃了。

为了当好流水线工人,她已经牺牲了自尊、道德、性格、底线,结果却换来了重重枷锁。公司不仅要把她牢牢锁在耻辱柱上,还要PUA员工,这份工作有的是人想做,不差你一个。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在这种结构里,每个环节每个层级的人,都已经麻木到习以为常。甚至要靠进一步的麻木内卷,才能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在冷冰冰的园厂里,共情才是奢侈品。

【2】

《黑暗荣耀》里,大魔头朴妍珍,唯独只说过一句真话。

“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人生已经像地狱了。”

话糙理不糙,如果当时文东恩的妈妈,能站出来帮她解决霸凌问题,就不会有后面的复仇献祭曲。

从某种程度来说,素熙和文东恩一样,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不同的是,文东恩复仇是理想主义,而素熙自刎则是现实主义

是的,素熙扛不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后半段,切换到女警视角,试图解开素熙离开的真相。但她当离真相越近,内心就越压抑。因为,有太多不自知的加害者。

他们都曾被结构压迫剥削,因为反抗无效,又将自己转换为新的压迫者,继续对年轻人开刀。他们的说辞,出奇一致:

“矫情。”

“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怎么她不行?”

“社会就是这样啊,我有什么办法。”

女警试图问素熙的父亲,为何不劝女儿趁早离职。父亲只会说:“啊,我不知道啊,我要是早知道.....”

女警把矛头对准学校,老师又为自己开脱:“跟这种公司签合同,那也是为了保障就业率啊,还有那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呢。”

你看,都在可以颠倒黑白,贼喊捉贼。或者,他们已经从心底里,从大脑根上觉得自己没错,已经被彻底洗脑了。

因为,谁也撼动不了,名为社会性结构的巨大运转机器。所以,为了不伤及自己,只能让机器继续运转下去。

他们的应急措施,就是美化苦难、歌颂苦难、推崇苦难。

“素熙工作加班,是因为她自己太穷,自己想攒钱,怎么还怪公司?”

“素熙离职自杀,都是她自己心态不行,是她自己的问题。”

“她还是吃不了苦啊,怨谁?”

【3】

以前的韩国严肃题材电影,总会找到具体责任人,承担所有罪责。通过惩罚责任人,给观众提供情绪发泄出口,最后爽一下。

但《下一个素熙》里,却找不到任何具体的施暴者,因为它说出了更真实更深层的真相。在变形的社会结构里,惩罚一两个社畜,并不会改变什么。如果非要问,迫害素熙的罪魁祸首是谁。

父母?学校?公司?

都不是。

这才是影片最绝望的地方。所以,导演设计了女警追凶的环节。去咆哮去质问,结构里的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

咆哮质问,未必会有结果。但真相不说出来,就还会有下一个素熙。从某种程度来说,影片给所有东亚社畜,发出了红牌警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