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硬要挑一个勉强看得下去不想骂街的节目,可能还得是沈马组合,至少俩人看着不讨厌,台词比其他人的气若游丝or震耳欲聋好太多。

可是这个故事呢,还是被吐槽没头没尾,没有个大底托着,最后感觉莫名其妙就结束了,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对应标题:《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扒姐倒不觉得莫名其妙,有底又如何,无非就是这样那样,还不如就这么悬着。

何况基层工作就是如此,9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斡旋,像小品里这样涉及多方就更难办,确实给了很多人推卸的理由。

当然郝主任不合格是真的,节目播了以后官方迅速回应,《不能让“躺平式干部”再坑人了》。

如今哪个流量还有这个排面(以身试法不算)

看到网友评论,说放90年代,无论是梁左姜昆唐杰忠,还是何庆魁赵本山范伟,都能展开变成精品,都不需要马丽掉进去。

这个确实,比如赵本山范伟,大家可能都记得卖拐系列,但俩人早年的《同学会》《说情》《面子》,还有《牛大叔提干》,都是极好的讽刺世情的作品:

我在这儿玻璃没办成,搁这儿学会扯蛋啦。

《拜年》里赵本山原本是一脸卑微点头哈腰,范伟说自己下一年不再担任乡长,两口子以为人家被免职了,马上抬头挺胸:

下来了啊?腐败啦?

完了腰板也不弯了,也敢上炕喝大酒了,期间还仗着自己辈分高一通数落,最后得知人家升职县长,吓得摔地上:

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

这可能也是扒姐最早接触到的谐音梗之一。

赵本山最擅长展现小人物的情怀,淳朴自私愚昧直爽交织在一起的那种。

像《坑》里提到的这种,一个工程横跨几个区,各方推诿装聋作哑,或者巧立名目装腔作势的内容,还得看梁左

看到有人回忆说90年代姜昆《虎口遐想》《电梯奇遇》《捕风捉影》《着急》篇篇封神……

这不巧了么,这些都是梁左的作品。

上次说《2喜》里阿奇阿成作品里社畜关灯开灯不一样人设的桥段,和牛群冯巩《有话坐着说》里的,也顺带提到了这俩人早期的封神代表作《小偷公司》。

当然也是梁左的作品。

梁左讽刺当代世相,尤其是政治方面的内涵是一绝,之前我们也大量提到了《小偷公司》里讥讽冗官冗员尸位素餐的;

巧立名目设置各种“临时办公室”的;

以及官僚主义一言堂。

有网友提到姜昆唐杰忠们可以把《坑》这段抖的妙趣横生,根本不要局长出马,留言区立刻有了回应:

就活脱脱又是一部《电梯奇遇》。

《电梯奇遇》里姜昆被关在了老旧故障电梯里,外面的人不忙着救人,开始事后诸葛和踢皮球:

这事儿它不归我管……我老早就知道迟早要出问题的。

宣传科对着被关住的人开始了理论教育课,还建议对方“经常到群众中走一走”。

唐杰忠老师急得:他走得出去吗?

人事科愿意“在职权内”帮忙,把单位关系办过来,以后就在电梯里办公。

但问题只能解决到这里。

无论是哪个科室的人来了,除了都表示自己“早就知道”之外,也只愿意在“职权内”提供帮助,对其他事情一律不谈。

把人惹急了说要去外面编相声数落他们,主任这才醒了了,说咱们这无非是“人民内部矛盾”,张扬出去“影响不好”。

再说像他这样困在电梯里属于“十三不靠”的位置,哪个部门来管理都不合适。

所以大家需要开会研究。

本来以为要研究到猴年马月,没想到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会议研究决定……关电梯里的伙食标准就定在两块六。

随后人事科长也来了,说给他破格提拔成了个科长,还觉得他是走了大运。

要论会过日子还得是办公室的,主任觉得反正群众很热情,不如拉围栏卖票给参观,还要人关里面也要把脸洗干净,因为“不能糊弄群众”

就按这种方式来抻,似乎真的不用马丽局长掉坑里,光是一众中低层干部就能把作品撑住了。

很多人因为郭德纲而对姜昆有误解,认为他德不配位名不副实,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梁左的本子,姜昆早就扑大街了。

这就很二极管了。

梁左确实非常厉害,但不代表姜昆就是吃闲饭的。

其实那些封神作品的剧本,大多是俩人共同合作完成,算不上是梁左独创。

合作梁左之前,姜昆早已成名多年,在曲艺界的地位不可撼动。他本来的创作方式是直接取材生活,好处是接地气群众一听就懂,坏处是灵感会枯竭,素材太容易重复。

俩人初遇是姜昆去作家谌容(梁母)家里拜访,梁左给他看了自己的小说《虎口遐想》,姜昆觉得这个故事特别适合改编成相声,才促成了第一次合作。

所以他们的关系大概相当于,IP剧的原著作者和影视编剧,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梁左的故事类似魔幻现实主义,天马行空想象奇特,但本质还是根植于现实社会,展现的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但并非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比如一个人掉进老虎洞。

加入了现实生活中不方便直接说出的内容,更加具有针砭时弊的效果。

《中国奇谭之鹅鹅鹅》脱胎于印度佛经故事,经过很多道“汉化”改编才成了《鹅笼书生》这样非常符合国人心理的故事。

《电梯奇遇》也是一样,故事架构来源于姜昆看到的一本南欧小说,可是国内的老百姓无法直接领会,就先交给梁左“汉化”,再由姜昆自己进行相声上说学逗唱的改编。

姜昆一个人从老到小演了一大圈人物,这才变成最后惟妙惟肖的目睹之怪现状。

《楼道曲》讽刺住户没有公德心,乱堆乱放导致无法行走,后来的新闻里出现相关内容,都会借用一段相声的内容来做铺垫。

从前我们多么会写会编啊。

梁左去世之后,姜昆失去的绝佳的合作搭档,外界都认为他创作力大不如前。

对此看法姜昆认为“不无道理”,承认梁左的重要性,但也没有全盘否认自己。

认为他客观也好,傲慢也好,他说的也算实话,梁左如果没有合作过姜昆,可能还真成不了现在人们认为的那个“大神”。

换成今天看,也有人老觉得沈腾和马丽的合作里,沈腾最关键,马丽只是镶边儿的。

可是这么多作品看下来,只有俩人合作才最有看头,换了谁搭档都欠点意思。

马丽去年拿下金鹰女配,证明了自己确实是个好演员,而不只是沈腾的所谓“官配”。

同时这也显示了专业人干专业事有多么重要。

可是专业归专业,当节目内容日趋无聊连吐槽都显得多余的时候,演员再有能力,遇到隔靴搔痒的作品,也实在无能为力。

姜昆和梁左合作的时候,梁左时常按捺不住,写出一些实在不能播的内容,姜昆就负责控场,把一起笼在合理的范围内。

但就是姜昆归置过的内容,放现在也是让人大惊失色的程度:

这是可以播的吗?

《着急》里暗讽开会没完没了。

又是各个单位踢皮球互相推诿,放现在不全部掐了,至少也要改得面目全非。

像《坑》里,沈腾刚刚说几句大实话,艾伦就要用一番义正词严的大道理堵上,生怕让人产生误解。

几句台词被猛夸,其实差不多就是过去很多作品的水准。

春晚脱口秀四个人小脸煞白哆哆嗦嗦讲着重复排练无数场的内容,可是完全不好笑,只能徒增尴尬。

酷藤直接嘲了徐志胜:一个梗都没有啊。

还得是回旋镖疼啊。

实在是很羞耻啊。

语言类节目如果只能不疼不痒说热闹话,甚至只允许“正能量”,存在价值就不会太高。

今年的其他语言类节目,不说什么艺术效果了,连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办到,但这未必是创作者的能力问题。

网友吐槽闫培伦这段,比大部分小品的台词都绝。

当年欧耀文和黄宏能拿官员名片打扑克玩,如今稍微反映现实就可以是“辛辣讽刺”。

从90年代过来的人,还是不适应这种断崖降级。

即使这样“安全”,也都还有人不满意,阴阳怪气表示现在做节目谁都不敢得罪,“只能踩踩公务员”。

等于是节目没完成的内涵,观众给补上了。

台上台下结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辛辣讽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