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前无人看好,上映后狂收46.18亿票房。
上映前一提起,“国产科幻也配?”;上映后再评价,“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来了!”
【资料图】
还记得吗,咱小破球。
这漂亮的逆袭曲线,如今重温仍是一个大写的爽。
四年过去。
又一个大年初一,《流浪地球2》如期而至。
如果说当年看小破球,多少带着自家人的夸夸滤镜。那么如今看“小破球2.0”,心理预期必然拔高。
故事怎么写?特效有多牛?比起第一部有哪些提升?……种种问号,在我心头盘旋许久。
有期待,也有担忧。
直到——
两天前,终于,一睹真容。
173分钟,我的双眼紧锁大银幕。
当影片结束,自发掌声响起的一刻,心情依然难以平静。
好看,自然好看!
但它并不是一部用“炸裂”或“牛逼”就能粗暴概括的电影。
如果非要总结的话,那必然是——2比1好得不止一点点。
相信这是绝大多数观众的第一感受:
说得再具体一点:
一、小破球成长了。
全方位肉眼可见的升级,尤其是特效,很多宏大场景爽得我心呼“卧槽”!
二、小破球依然是那个小破球。
宏大叙事下的细腻情感,中国科幻独有的浪漫,人类的渺小与闪光……一次次深深击中我的心。
也让我相信,这四年来,都不容易,但总有人步履不停,在做中国科幻该做的事。
《流浪地球2》开场十分钟,极速震撼我眼球。
什么大招?
太空电梯。
作为最经典的科幻元素之一,太空电梯长久以来多存在于文字上和想象里。
这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华语科幻电影中。
当电梯轿厢以一瞬不瞬的速度腾空而起,直冲苍穹,横贯天地。
人类对活下去的渴望,对命运的抗争,对希望的探索都随之一跃而起,燃爆宇宙。
伴着激昂的bgm,大银幕下的我鸡皮疙瘩起一身。
这才意识到,五千年前李白写下“扶摇直上九万里”“犹能簸却沧溟水”,是何等的生动。
爽到了吧?
别急。
如果我说,这只是《流浪地球2》的开胃菜,你敢信?!
当年光解决一个木星引力危机,就出现诸多炸裂场面。
而在《流浪地球2》里,人类不仅前要阻止太空电梯被炸毁,后要面临月球坠落危机,中间还要进行点火测试证明计划的可行性。
燃烧经费的宏大场景来得更多、更凶猛:
建筑崩塌,空战轰炸,巨浪滔天,陨石袭击……
如山的空间站轰然坠落,看得心头一紧;无数“火流星”如雨点砸下,又让人下意识闪避。
随着特效肉眼可见的升级,视听爽感也有了飞跃。
但,宏大场景并非唯一的呈现。
你能感受到,电影里的科幻场景乃至所有科幻元素,不仅更壮丽,而且更“纪实”了。
真实感强到什么程度呢?
当我看到方舟太空站,听到“月亮上都能建发动机”的台词时,竟然毫不稀奇,只觉得理所当然!
咱基建狂魔,去哪儿不能搞基建!
这就是《流浪地球2》最科幻的所在——不仅有高概念和颠覆想象的大场面,还用写实场景和海量细节构筑起丰富而扎实的世界观。
剧组特别邀请20位科学顾问组成专家团队,共同书写十几万字世界观。
不仅让故事更加扎实,也保证了整个科幻体系耐得住推敲。
拿太空电梯来说。
它并非想象中的全由特效完成,而是使用实拍+特效的方式来呈现。
基础的造型语言来自于“行星发动机”,为了让发射行进的过程显得壮美又真实,导演协同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基座到连接口的运转方式都经过精心设计。
一系列工作做下来,导演激动地表示——
“我再也不拍电梯了”
不止这些大场景、大道具。
团队抠起细节来,更令人惊叹。
比如,经过设计改良的宇航服更具质感,几乎每个群演都有自己的造型,甚至连一闪而过的标识都讲究。
还有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设计——胆子比人都小的机器狗,每次出场都自带笑点。
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局部,处处做得精细、用心,自然更真实可感。
什么是视觉奇观?
就是能说服我们——所见即现实。
科幻就是未来的历史。
在《流浪地球》的结尾,刘培强(吴京 饰)化身为点燃木星的那根火柴,用生命为地球和人类保驾护航。
当时看得眼泪狂飙,后来一琢磨:刘培强牺牲了,怎么拍续集?
现在答案来了——
《流浪地球2》作为前传,围绕《流浪地球》之前的故事展开。
彼时,太阳危机一触即发,万座行星发动机还未拔地而起,人类刚开启全方位自救。
刘培强还是中二青年一枚,刚刚加入“移山计划”。
跟随他的脚步,我们走进方舟太空站。
也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移山计划反对者引爆的一系列大规模冲突。
移山计划,即我们熟悉的“流浪地球计划”的前身。
通过修建行星发动机,带上地球一起前往两千五百年后的新家园。
而反对者大多支持“数字生命计划”——将人的记忆和部分意识上传至数字生命世界,从而实现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自诞生以来,数字生命计划便面临巨大争议:
赛博人类是真正的人吗?
当一个人不受肉身限制,能够“永生”,该如何对ta进行约束?
由于深陷道德危机,数字生命计划遭到禁止。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它仍具有强烈吸引力。
他们不一定追求自己的永生,而是更想延续最爱的人的生命。
架构师图恒宇(刘德华 饰)便是其中之一。
在女儿丫丫生命的最后时刻,图恒宇选择将她的意识保存下来。
渐渐地,他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丫丫的生命只有两分钟,我要给她完整的一生。”
因爱生执念,图恒宇将作出怎样的决定?
显然,比起第一部,《流浪地球2》不仅跨越更长时间线,面临的危机也更多、更复杂:
一边是来自自然压迫式的生存威胁,一边是人类自己的分歧、质疑与冲突。
一个个选择摆在面前,人类的命运也面临一次次改写。
如果是你,又将如何抉择?
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2》的人物个个鲜活丰满,立得住。
没有盲目拔高或贬损,人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迷茫,奉献和盘算,强大和脆弱。
宏大叙事下,人和情感依然是不变的锚点。
面对极端灾难,人类想要活下去的欲望、勇气和小小希望,集聚起来,催生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而这种群体精神力量又寄托于个体情感的表达。
比如两位无法割舍亲情的父亲。
刘培强参加航天员选拔,最初没什么伟大抱负,只为了给家人争取一线生机。
图恒宇不顾一切冒险一搏,也只为给女儿“完整的一生”。
两人看似没有交集,却感受着同样的煎熬,也付出了同样的血泪。
情感的传递,无需冗长告白或大段煽情。
只需要一双红了的眼,和一句“我想你,特别想”……
片中所有情感关系都铺垫得真实动人:亲情、爱情、战友情、师徒情……
很多时刻,那份情感张力穿透银幕,狠狠地在我心上攥了一把。
鼻酸之余,更深切感受到:
渺小人类迸发出的闪光,让宇宙的宏大成为背景,也让宇宙的冰冷法则有了温度。
四年过去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如此期待《流浪地球2》?
沙溢的一番话也许是很多人的答案——
“小时候看科幻电影主要就是看好莱坞,就像以前的我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手拿‘变形金刚’,而我只有一把‘小木枪’。但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电影就像是‘变形金刚’,让我不用再羡慕别人了。”
曾经,我们兴奋的是,终于有了一部优秀的国产科幻电影。就连毁地标这一点,也成功和世界接轨。
而到今天,我们可以笃定地说:
在所有科幻电影里,小破球是独一无二的。
它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更有根植于这片土壤的文化和浪漫。
一众好莱坞科幻片里,人们面对灾难,第一选择通常是弃家逃生,换一个星球做庇护所。
对于他们来说,地球只是星际旅程之一,何处不可憩息?
《流浪地球》却充满底气地表示:我们可以带上地球一起求生!
这独属于中国文化的土地情结,结合科幻叙事,既显得新鲜,又轻易与观众搭上了情感连接。
《流浪地球2》里,依然有着与普通科幻片不同的精神内核:
没有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只有人类面对绝境的自我救赎。
对浩瀚宇宙来讲,地球只是一颗孤独的“谷粒”,而对人类来讲,这个“拖着长尾的小小白点”便是全部。
灾难面前,猜忌、纠结、冲突、挣扎都在所难免。
但只有团结,才能治愈断裂的股骨,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
“MOSS,人类能活下来吗?”
当刘培强提出这个灵魂疑问时,相信他心中已有答案——
哪怕付出的努力只是雪泥鸿爪,哪怕前行的路上再多凶险和离别。
但,“我选择希望。”
如果说小破球曾给你带来惊喜,带来对国产科幻电影的希望,那么请放心,《流浪地球2》绝不会让你失望。
在我看来,它真正做到了超越前作——不仅是特效的升级,还有想象力的飞跃,情感的积淀。
以及,格局的进一步打开。
当听到“生存的最大障碍,从不是弱小,而是傲慢”时,一时间醍醐灌顶。
从唤起共鸣到引发思考,小破球,真的出息了。
这四年来,除了官宣定档和近期的物料发布,《流浪地球2》一直都很低调。
眼看就要正式上映,自来水都急得狂发表情包……
放心。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郭帆和创作团队一刻都没停下脚步。
光是世界观架设上,除了邀请专家团队把关,还将很多新技术都组合应用到了电影里。
比如将3D打印技术用于制作道具之上。
郭帆十分重视“多样性”。
他力图提高电影的信息密度——不管是视听呈现还是叙事效率、情感表达。
只有信息密度足够高,才能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观众深挖,每一帧画面都经得起大银幕考验。
数据说明一切——
当年《流浪地球》拥有2000多个特效镜头,就被视为巨大挑战和惊喜。
而《流浪地球2》里,视效镜头足足超过6000镜!
还有:
102个科幻类主场景,置景展开面积超过900000平米。
5310张概念设计,9989张分镜头画稿,以及95000件道具、服装制作。
科幻片的制作周期之长、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尽在不言中。
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中国科幻电影该做的事。
郭帆的探索不止于自我提升,还要通过不断探索,真正地把一套高效可行的工业化流程摸索出来,并分享出去。
有个采访,我印象非常深刻。
郭帆说,在《流浪地球2》拍摄时,北京电影学院有二十多个实习生进到剧组。
他们负责做什么事呢?
不是拍摄花絮或者记录导言导语。
而是,记录错误。
“我们一定要把犯过的错误记下来,然后复盘整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不断去积累电影工业化经验,让更多学生,更多同行去使用。”
就这一项看起来不大却至关重要的记录,体现的是郭帆对进步的渴求,对观众的尊重。
也是对中国科幻电影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想,这正是观众期待《流浪地球2》的本质原因。
我们深知,小破球的好,从不靠自吹自擂,也不会满足于之前的成功。
它只用真真切切的进步,实实在在的作品征服观众。
四年前,小破球以一己之力让中国科幻电影扬帆起航。
而在拍摄之处,就连“姥爷”吴孟达都不确定这部电影到底能拍成什么样。但渐渐地,他懂了。他说,有生之年拍到这种电影,能看到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值了”。
四年后,《流浪地球2》已经被期待冲破国产科幻电影的天花板。
当我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达叔的音容笑貌,看到片尾「谨以此片献给吴孟达先生」的字样……泪水是真的忍不住瞬间夺眶。
看,科技也可以有温度,闪耀人性的光芒。
郭帆曾说,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孩子看到我们自己文化背景下的科幻片,“在心中埋下一颗想象力的种子”。
如今,那颗种子在所有观众的陪伴下,在不断的前行与探索中,已经慢慢发芽。
大银幕上,正等待我们继续浇灌。
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看到——
鲜花挂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