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候选15强,豆瓣8.6,烂番茄92%。
奖项、分数、口碑,都能让你注意到它。
【资料图】
但肉叔看完的感觉是,它像是一个敏感女孩,写给主人公,乃至所有女生的一封信。
导演,是91年出生的越南女生,这是她的第一部长片纪录片。
声音很清脆、温柔,和片子里的主人公算是同龄人。
也因此,当主人公遭遇不幸时,她也没能因为纪录片拍摄者“不干预”的原则而袖手旁观。
原因,只为一个“她”。
同样的性别,差点相似的遭遇,无法破除的暗网,让人唏嘘的命运。
更让肉叔心惊的,是她在纪录片开始前的那句话。
“拍了三年,我一直很害怕结局。"
《迷雾中的孩子》,导演何黎艳,镜头对准越南北部山区的一个赫蒙族女孩。
从她的12岁到14岁,100多小时的拍摄素材,最终成片90分钟。
它既有少女情怀的轻盈,又有残酷命运的沉重。
越南北部,气候寒冷,多山,也比南部更闭塞。
南部的小山村的遭遇,让何黎艳回想时,禁不住发问,时间在北越山区会过得比较快吗?
01
童年之殇
女孩叫“琪”,很爱笑,脸圆圆的,在朋友里算是活泼的。
她干活手脚非常利索。
不用上学时,她帮着家里干活,拔草喂猪。玉米地里草拔得又快又多,偶尔还能找到一些能吃的果子。
琪12岁上初中后,开始学会臭美了。
学校开学文艺汇演,她悄悄画点睫毛,涂上淡色的口红。
也开始有了心仪的男孩子,会在手机里聊天。
是学校的小班干部,课间要去抓没戴红领巾的同学。
长得可爱,性格又活泼,还在上学。
琪的人生,看上去和你我熟悉的同龄人生活没什么两样,她马上就要从孩子变成少年。
在最开始,去北部支教的导演,也是这么想的。
她当时就借住在琪家里,看到没心没肺的琪在院子里和玩伴玩,同时北部少数民族长大的导演,萌生了想要拍纪录片的想法。
琪是很自然的拍摄对象,加上他家人对镜头也不抵触,相处了这么久也熟悉。跟朋友借了一台很旧的摄影机和麦克风,就开始拍摄,这一拍,就是三年。
随着她深入到琪的生活,以及这片云雾萦绕的山区,她才愈发意识到——
在这里,一个女孩童年的消逝,承载的远不止一种怀旧的情怀。
而是历代存续的极端父权社群里,隐没已久的性别暴力。
赫蒙族的孩子从小会玩一个游戏,抓新娘。
琪也和姐妹们玩过。
我们来玩抓新娘!
孩子们分饰几种角色——
被绑走的新娘、抢婚者、护新娘的姐妹、以及惜别送嫁的母亲。
新娘拼命抵抗,抢婚者并不肯停下,新娘的姐妹抱着妹妹不肯撒手,送嫁的母亲在一旁看着。
这时候的女孩子们,正模仿得起兴,表情也都是带着笑。
丝毫不觉,这场玩闹,其实是彩排。
没错,这不仅仅是游戏。
而是赫蒙族延续至今的一种“抢婚”习俗。
一种举着民俗大旗的性犯罪。
在农历新年,男子会绑架心仪的女孩子当新娘,绑走后便向女方家里提亲,如果期间女孩逃跑,会被视为蒙羞其家族。
很多未成年的女孩,就这样被迫嫁人。
琪的妈妈
琪能躲过这个噩梦吗?
14岁半的新年集会,她和正在暧昧的男性朋友“旺”确定男女朋友关系。
当晚,他带她回了家。
回家的路上,男孩子对着摄像头说了这一番让人又哭又笑的“承诺”。
我很正派
会问过她父母才结婚,不会绑架她
琪没想到自己一时贪玩,闯出大祸。
自己隔天就成了待嫁(售)女,两家人开始“议价”:
2000块嫁妆、300块亲戚送礼钱、10公斤鸡肉、100公斤猪肉、20升酒。
琪该怎么办?
从男方家回来的琪,意识到旺并非良配。
旺的父亲和自己爸爸一样,是个醉鬼,自己和旺也聊不来,感情没深到要结婚的地步。
(她毕竟才14岁啊)
显然已经谈妥的父母,和对她满意的亲家,都不肯理解,也不想接受。
她不知如何处理,首先想到的是躲进学校,这个尚且讲究现代文明秩序的地方。
但母亲很快追来带走她,就算老师说要报警,她也不在乎:
你躲在这会丢我们家的脸
去他的警察,她是我女儿
事情很快进一步发酵,男方及其家人再次登门,强行拖走她。
女孩从礼貌拒绝,再到哭喊求救,她的家人都只是沉默旁观。
抢婚的恶习还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女方家长不得干涉。
绝望中琪对导演喊:救救我。
导演伸手想解救她:放开她。
琪的奶奶拦住导演:别管她。
就这样,任由她被拖拽出门,直到手脚完全离地,拼尽全力却无用地嘶吼。
童年的排练,成真了。
而这一幕,不过是这个族类女孩,太常见的命运。
02
同一个噩梦
导演在跟拍琪的这三年,以她为主轴逐渐拉开这片山区的女性图景。
琪的姐姐,拉。
琪曾跟导演讲起过姐姐的故事,拉在15岁那个新年被老公绑架。
爱喝酒的母亲醉了,等到清醒才发现大女儿消失了一段时间,为时已晚。
本该是上高中的年纪,她早早辍学,如今17岁便已怀着二胎。
琪讲的时候嘻嘻哈哈,她还不懂姐姐的苦楚,只是在起身后轻声嘟囔了一句:
她只想玩,但她的童年就此结束
琪的妈妈,同样也是被绑来的新娘。
在琪被绑后的晚上,父亲对镜头得意地笑说他当年的抢婚壮举。
在他们习俗里原本女孩在那会过了下午四点就不该出门的,但是琪的妈妈偷溜了出去,一下便被绑走。
这段强扭的婚姻并不幸福,琪被抢婚的那天夜里,母亲睡不着:
丈夫整天醉了便辱骂她,拉和琪都走了,剩她一个人在家,日子只会更难熬。
被绑架结婚,却还不是还女孩们最残忍的命运。
女童被绑走卖掉,不在少数。
那个抢婚的旺,他的姐妹便是被卖去中国,从此再无音讯。
琪的同学曾在上学路上遭遇同班男生强奸,险些被拐卖。
甚至有女孩去学校途中被奸杀。
您曾提到摄影机在拍摄现场能消解紧张与暴力,甚至作防御性的武器 ?
他们住在越、中边界附近。2018年,琪的同粤在上学途中被强暴,差被卖去中国,幸好她逃脱了。绑架她的人是琪班上的一个男生。事实上,琪的学校确实有女孩在上学途中被奸杀。我在拍摄琪的时候,发现男同学比较不会去骚扰她。
2022TIDF快报|专访《迷雾中的孩子》导演何黎艳
翻译|王年恺
一个女孩有各种被消失的方式,这一切犹如稀疏平常。
所以当琪被带走的那晚,母亲的第一个反应才会是:
我要他的号码,确定他不会卖掉她
更久以前导演曾问过琪:你想成为怎样的女生?
那时候琪先是有些害羞地笑了笑,接着又得意忘形地张牙舞爪:
我想读很多书,赚很多很多钱
这样我就会有很多情人
当然抓马,也确实稚气。
谁曾想那个还能可劲儿发梦的童年,消逝得如此的快。
就像那天夜里她们一起点燃星星灯的蜡烛,绚烂一时便迅速化成几滴蜡。
女孩不舍,伸出掌心接住它。
滴滴答答,融化的蜡烛像泪水一样淌着。
能留住什么呢?
女孩呆呆地凝视了一会,抬眼,双眼茫然又天真。
那次抢婚现场,哭喊着“我不走”的琪身后,是俩妹妹。
也是这样的眼神,看着眼前的一切。
看着或许是自己的未来。
03
迷雾之网
雾,是贯穿全片的意象,出现在片名、片头和片尾。
正如世代扎根这个山区的习以为常的陋习。
无孔不入,太难消退。
片子里,义务教育、网络、通讯设备的普及,并未带来更文明秩序,没能真正刺穿笼罩这座山的迷雾。
只是映衬出这个部族种种陋习的荒唐无比。
一个细节。
学校老师总苦恼于学生们的无故旷课,一查便会发现站起来的都是女孩。
只要稍长出些力气,这些女孩总是理所当然地被家里视为劳动力,默认是那个可以放弃学业与自我的牺牲者。
她们旷课的理由老师甚至不信,什么照顾水牛,帮阿嬷收割玉米......
片子里,跟着琪,我们也能看到,跟着大人干活的,大部分也都是女孩。
在琪不想嫁人时,也求助过老师。
老师也出面干预过,从法律和伦理角度开导了两家人。
可结果呢?
几天之后,男方还是来抢新娘了。
纪录片之后的采访,导演被问到“赫蒙族男性与女性对抢婚文化的看法差异”时,分享过她的观察:“大多数男人支持抢婚。”
比如琪的父亲便说过,有这个习俗,相爱的人不用经父母同意也能结婚。给片子翻译的赫蒙族译者年轻时也帮朋友抢过婚。
另一个关键理由:“贫穷的男人也可以娶妻,因为嫁妆会比征求女方家长同意来得低。”
说白了,这是一项经济实惠的讨老婆生意。穷光棍也能轻松娶上媳妇。
喝醉的父亲甚至会开玩笑似的走过来说想绑架导演给他儿子当老婆。
父亲还会在旺上门求婚的时候,警告女儿别逃跑,别让他难堪,要牢记:
你是女人,不是男人
那个绑走琪的男孩旺,因家里没钱而辍学。
面对镜头对于抢婚的询问,他无措地抓头发:
我还是个孩子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绑架她
绑架新娘在贫穷与性别歧视两座大山的压迫下,成了某种无需思考的共识,成了栓住无数女孩的迷雾之网。
就连曾是抢婚受害者的母亲,也对此态度的摇摆不定。
她既不想女儿就这么嫁人——
真心害怕女儿步她的后尘,却也可惜自己痛失一个帮忙喂猪的劳动力。
同时她又不完全站在女儿这边帮她拒绝这门婚事。
比如得知女儿被绑走的当晚,她担心完又转眼打探起对方的家庭情况,一连三问:
他是长子吗?
他父母还活着吗?
以及最重要的:他家有钱吗?
作为母亲她有几分侥幸于自己也许能通过女儿的一桩婚事而家道攀升,同时她不敢拒婚又是为这个贫穷的家留一点后路:
琪的弟弟未来也可能会去抢婚,如果女儿现在拒绝抢婚,儿子今后抢婚会站不住脚。
——台湾国际纪录片展导演采访
而坚决拒绝婚事的女儿,信誓旦旦地想着,自己要读书,要工作,要改变她母亲的人生,要给她应得的一切。
在《迷雾中的孩子》里,我们似乎能看到结局。
或是因为有摄影机,有导演的那一声怒吼,影片最后,琪逃脱了。
可在开头,导演说的那句话,依然仿佛一记悬着的重锤,让我们无法喘息。
结局如何呢?
片子戛然而止。
借导演之口,我们知道,琪差点能迎来反转。
她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拿下奖学金,本来能去读大学,但因疫情影响暂缓在家,遇到了一个男人,17岁结婚生子。
不知道此时的她会否记得曾坐在高高的岩石边上,对着满眼的山雾说:
多希望我能再当一次小孩
然后转身。
又走向另一片雾里。
而我更担心的是。
这片雾困住的,又何止她呢。
在全球范围内,21%的女童在18岁之前结婚,5%在15岁之前结婚。(by《报道 - 针对女性和女童的暴力: 记者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本日打工人:巴斯特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