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结束了。


(资料图片)

往年这时候,我们都会依依不舍,可这一年大家的感受更多的是:终于熬过去了。

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等待和煎熬,面对了一次次内心的崩溃,留下了很多遗憾,能顺利跨过去,已经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儿。

而困境中的中国电影,也经历了惨痛的一年。

上百家电影院关门歇业,电影票仓一度倒退回8年前,口碑佳作难觅踪影,太多沮丧的情绪,充斥在整个电影圈。

好在,随着新年前后,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市场开始逐步回暖,《流浪地球2》《满江红》等力作也瞄准今年春节档,蓄势待发。

在迎接春天到来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中国电影。

比起票房上的变化,一些中国电影人的“大起大落”,更需要引发我们的重视。

他们这一年里的遭遇,令人一言难尽。

01、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在2022年电影行业,面临至暗时刻时,依然有人举着火把,试图点亮整个星空。

有人成功了。

比如年初的《爱情神话》。

徐峥联合青年女导演邵艺辉,进行了大胆的风格探索,让方言轻喜剧,大放异彩。

比如去年春节档的《奇迹·笨小孩》。

文牧野带着易烊千玺,丰富了励志类型片的叙事层次,拓宽了国产片的创作道路。

比如年中的《人生大事》。

新人导演刘江江,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获得票房佳绩的同时,也助朱一龙拿到了金鸡奖影帝。

在一些人,因成功,心花怒放时,也有一些电影人“铩羽而归”,难掩落寞。

这里面有陈思诚。

他打造的“唐探宇宙”曾经所向披靡。

然而和所有的IP一样,该系列在拍到第三部时,遭遇了滑铁卢,45亿的票房,提前透支了口碑。

陈思诚想要求变,他学习周星驰拍起了儿童科幻片,试图打造一个轻体量的IP——“外太空三部曲”,第一部就是《外太空的莫扎特》。

结果暑期档仅仅上映了2周,就惨淡收场,不到一个月,就登陆网络。

即使范伟+黄渤+荣梓杉,这样的老中青搭档,也没能拯救这个系列。

还有古天乐。

他去年推出《明日战记》,本想十年磨一剑,为港片开辟一条新赛道。

没想到观众不买账,最后为了票房在网络上“摇尾乞怜”,让人唏嘘。

同样失意的还有黄渤。

早年黄渤靠出演黄毛黑皮这样的底层人物出名,后来咖位上来了,需要转型了。

黄渤勇敢走出了舒适区,却在转型的路上,屡屡碰壁。

他在《封神榜》里出演姜子牙,结果影片迟迟上映不了;

他在《夺冠》里饰演女排功勋教练,结果这一角色被原型人物痛批;

他出演了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结果因为审查原因,至今无缘院线;

好不容易《外太空的莫扎特》上映了,他的演技却有些不痛不痒,丢掉了那种底层的荒诞,他演的父亲呆板而缺少生气。

我们甚至已经忘了,黄渤上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是啥了。

还有惠英红。

她拥有“4影后+3女配+1视后”的骄人成绩。

整个华语影坛女演员中,只有张曼玉、巩俐能稳压她一头。

可即便如此,惠英红能拿到手的资源,依然屈指可数。

大多数影视剧里,她都只能演配角,偶尔能演主角的戏,也多是文艺片。

去年上映的《我的非凡父母》中,惠英红就是演了一位盲人母亲,炸裂的演技,却只换来618万的票房。

古天乐和惠英红并不孤单,他们背后还站着一群茫然的香港电影人。

这些人努力在改变着港片衰败的宿命,却总是号不准观众的脉。

他们效仿内地的“拼盘电影”,找来洪金宝、杜琪峰、许鞍华等七位殿堂级导演,拍摄了港味浓浓的《七人乐队》

他们搞起了本土“轻喜剧”,找来脱口秀的鼻祖黄子华,拍摄了同样港味十足的《还是觉得你最好》。

结果内地观众是叶公好龙,港片衰落时,一个个缅怀昔日荣光,等带有港味儿的电影,真正端上桌时,大家又避之不及,这种尴尬还将延续下去。

这么多电影人的溃败,构成了中国电影全年的遗憾与悲哀。

02、

中国导演,该作出选择了,看看张艺谋和徐峥

皮哥觉得这一年的辉煌与遗憾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对于处在圈子最核心的中国导演,他们的思维真的需要变变了。

审查制度,曾是很多导演的“拦路虎”,如今却成了他们的“护身符”。

很多导演喜欢拍“禁忌题材”,常常陷入孤芳自赏的“怪圈”。

他们的作品没法上映,就怪审查制度,上映了没有观众看,就怪观众不懂欣赏。

这种“怪圈”逐渐扩散,似乎越是小众,越是色调灰暗,就越能证明,他们的艺术品位。

其实他们不过是拿审查制度,来当最后的遮羞布罢了。

电影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

导演最初产生出的想法是100分,写成剧本可能磨损到90分,拍成胶片成了80分,最后通过剪刀手后,可能只剩下70分了。

很多导演,就是困在100分的想法里,不肯出来,不肯拥抱缺憾的艺术,动辄迁怒于观众。

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凯歌当年“跟随潮流”拍完《无极》,沉浸在自己创造的臆想世界里,面对外界的批评,一直保持着傲慢。

其实回顾华语影史,好的导演,即使戴着镣铐,依然可以献上动人的舞蹈。

比如大家熟悉的谢晋导演。

他拍摄过《红色娘子军》这样的样板戏,也执导过《牧马人》这种带着浓厚淳朴气息的电影,当然还有《高山下的花环》这样具有突破性的战争片。

他的作品没有尖锐的批判性,更不会刻意炫技,但却给人平实质朴的感觉。

一方面在于,他真正懂中国的观众,很踏实地讲述了,一个扎扎实实的故事,背后涌动着的是直击人心的情感暖流。

另一方面在于,他懂得如何在时代的规则里游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他总能找到一条路,通往自己想要的终点。

观众察觉不到,他电影中刻板教条的“术”,却能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

这一点张艺谋做得也很好。

他早年一个猛子扎进了艺术的池塘里,拍摄了《活着》《菊豆》这样的艺术片,加冕了“大师”的称号。

可是后来他主动拥抱大众,用《英雄》开辟了一个商业片时代,褒奖声有之,诽谤声更多。

但老谋子从来不做辩驳,拍一部商业片赚钱,接着拍一部艺术片回归初心。

他在辗转腾挪间,找寻自己的位置。

到了老年阶段,我们惊讶地发现,老谋子竟然放下了所谓艺术追求,拍起了类型片。

谍战、反腐、战争、悬疑,他哪个题材,都来者不拒。

年过70的他,依然尝试为国产电影探索一些新路,票房不一定大爆,但和观众的距离,却拉近了。

当然,这条路上还有别人,只是走歪了。

陈思诚就走了这个极端。

《唐人街探案》第一部他“无中生有”,大展拳脚,到了第二部,已经能感受到他创作上的乏力,核心情节的“雷同”,令他备受争议。

到了第三部,他只能以别的方式,谋求观众的认同。

于是他一味地追求拍摄最顶级的类型片,场面要大,视效要顶级,受众上,还要兼容不同群体的喜好。

可野心越大,杂糅的元素就越来越多。

这里铺一个“翻天覆地”的打斗,那里加一个深刻的时代伤痛,当做反转,剧本上的合理性,只能做退让。

最终影片上映,观众体会不到他的真诚,反而觉得“呱噪”。

陈思诚本人,也坦然认错:接受所有批评的声音,这一次我想得有点多。

徐峥也曾面临陈思诚的遭遇。

一个“囧”系列被他榨干,中年危机的内核,被反复咀嚼。

但徐峥在喧嚣之后,懂得回归自我,用《爱情神话》,这样极度冷静的作品,找回了艺术的初心。

坚持作者叙事,还是回归大众审美,新的一年里,中国的导演,该做出选择了。

03、

醒醒吧,中国演员,该收心了

导演面临抉择,对于演员,面临的困境,其实更严重。

这两年影视圈整体萧条,影帝影后们,无戏可拍,从电影圈降级到电视圈,但赛道还是太拥挤。

那就去拍综艺,周期短,来钱快,还省力,唯一的问题,就是对演艺寿命,有极大的损耗。

典型的例子,就是黄渤。

他之前在影视作品里演的,都是那种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小人物。

黄渤的草根外形,给了他天然的适配度,演技也称得上浑然天成。

可是随着名气的增加,黄渤出席的公开场合,越来越多,“黄渤 高情商”的词条,也频频上热搜。

他能在金马奖上和蔡康永斗嘴,能在《奇葩说》里和马东谈笑风生,能在《极限挑战》里和孙红雷相爱相杀。

久而久之,他身上的那种底层特点,似乎丢失了,因为露面太多,演员的神秘感也消失了。

下次他再出演唯唯诺诺的小人物时,观众不信服了,用黄渤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精准调动,每一块面部肌肉,但零的东西没有了”。

黄渤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已经在努力改变了。

但是他伶牙俐齿的公众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年龄因素,想要回到“黄毛黑皮时代”已经不太可能了。

皮哥希望他能够转型成功,但从《外太空的莫扎特》来看,这会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当然,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有些演员空有演技,却一直没有曝光机会,参加综艺,就是帮他们打开了另一扇门。

比如影后惠英红。

她这两年频繁参加了表演类综艺,如《演员请就位》《开拍吧》《导演请指教》《无限超越班》。

正是通过这些综艺,更多内地观众认识了这个宝藏演员,她也获得了更多表演机会。

所以,参加综艺不是原罪,贪恋综艺打造的完美人设,并且忘记表演的初心才是。

而那些真正的演员,是对频繁的曝光,时刻保持警惕心的,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来静气、凝神、蓄力。

比如张译。

早年在采访节目中,因为“口无遮拦”,出过闹剧后,慢慢也远离娱乐圈了。

他坦言自己对参加真人秀,没有任何偏见,只是自己不是那块儿料,所以敬而远之,他业余的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书法。

比如胡歌。

先和王家卫导演合作了《繁花》,又和正午阳光合作了《县委大院》,用和大导演合作的方式,不断尝试自己的可能性。

比如王雷。

主攻主旋律电视剧,戏路比较窄,但扎得足够深。

他还在话剧舞台上,不断磨炼演技,终凭借《功勋》拿下飞天视帝。

比如雷佳音。

前年高强度工作,去年给自己放了长达半年的假。

在休息之余,他将是枝裕和的电影全看了一遍,靠这种恬淡的东西,来滋养躁动的灵魂。

比如海清。

之前她也曾困在年龄焦虑里,在FIRST电影节上,一段不合时宜的发言,引发了巨大争议。

但是这两年她勇敢丢掉了“国民媳妇”的帽子,为拍好文艺片,跑去甘肃农村和村民同吃同住,终于完成了惊艳表演。

有的演员已经退居幕后,但却“化作春泥更护花”。

比如黄磊,虽然参加综艺不断,出演《县委大院》让网友吐槽出戏。

但他一手创办了乌镇戏剧节,帮助很多戏剧人有了饭吃。

比如徐峥,表演、导演、监制三位一体,不仅挖掘好演员,还能扶持好导演。

他和宁浩、刘德华等电影人,已经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圈子。

国外知名的电影演员,会刻意减少曝光来增加神秘感,新的一年,我们的演员也该收收心了。

04、

撕开电影圈的2块“遮羞布”后,2023年,中国的电影,该迈出这一步了

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固步自封。

一方面是,外面的电影,进来得越来越少。

2022全年,我国引进的国外大片,不过40多部,而2019年这个数字是136部。

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内地市场,似乎也不灵了。

好莱坞大片的进口收紧后,我们本以为这些大片的票房要大打折扣。

可万万没想到,漫威的电影、阿汤哥的《壮志凌云2》,照样打破票房纪录。

最近《阿凡达2》在内地票房崩盘后,全球票房却逆势而上,向20亿美元稳步迈进。

更匪夷所思的是,曾经深谙内地观众胃口的陈可辛,放弃内地市场,邀请章子怡拍摄了新剧,并且将“环大陆”上线。

内娱弃儿刘雅瑟,拿到了金像奖影后;

过气女星汤唯,凭借《分手的决心》,在韩国拿遍了各大影后奖项。

似乎,我们和外界处在完全不同的世界,甚至于我们自己的导演和演员,也呈现出“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诡异局面。

而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电影,也越来越“定制化和模式化”。

比如这几年“拼盘电影”越来越多,一部戏动辄就是大几十个明星。

比如翻拍电影这几年也越来越多。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翻拍自日本的《魔法时刻》。

《温暖的抱抱》翻拍自韩国的《计划男》。

前面还有《我的女友是机器人》《阳光姐妹淘》等。

虽然都买了版权,但是这种翻拍电影多了,总让人心里不好受。

除了翻拍电影外,一些烂俗喜剧,如今也大行其道。

很多喜剧包袱,用了一遍又一遍,观众可以直接猜出来,最终上映票房,也是一部比一部差,但这些喜剧人,还是乐此不疲。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

从大的维度看,中国电影就是世界电影中的小众产品。

我们过去还能画地为牢,自娱自乐,现在甚至连自娱自乐,都做不到了。

我们一边拒绝外面,一边又公开或偷偷地模仿外面,这种诡异的心理背后,其实就是低廉的创造力,无法满足强大的自尊心。

从小的维度看,中国电影中,大众产品和小众精品,依然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隔阂。

皮哥想起2018年的一个影坛笑话。

那一年跨年,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

一个文艺片被包装成了商业片,好好的电影,却没能等来它真正的受众,最后换来一片骂声。

这恰恰也是中国电影的现状。

一道道无形的围墙把我们阻隔,墙外的人感叹没有好的作品,墙里的人却慨叹怀才不遇。

当一个一个圈层形成时,如何破局成为关键。

去年上映的《人生大事》,其实提供了一条堪称真理的道路。

大家都知道它题材“另类”,但因为走心的叙事,还是俘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心。

只可惜《人生大事》这样的作品还是太少,希望它的成功,可以让更多电影人警醒。

总而言之,只有撕开导演以审核制度为挡箭牌和演员遗忘初心,这两块遮羞布,让小众的成为大众,让已有的,变得更真诚,这才是解决中国电影遗憾的出路。

去年年底,压抑了一整年的我们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那么沉寂了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2023年是否也能迎来真正的复苏呢,我们拭目以待。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