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光荣与梦想》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光荣与梦想》总顾问吴保安、导演刘江、编剧赵宁宇等出席,与应邀参加的各路专家、嘉宾和热心观众一起对《光荣与梦想》的主题思想、艺术价值、现实意义、历史价值进行了多方位的研讨。会上,导演刘江表示“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是剧组各个部门的创作守则,并分享了如何与观众建立情感沟通。

导演刘江分享如何与观众建立情感沟通,编剧赵宁宇称难度超乎想象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是国家广电总局庆祝建党百年的重点项目,该剧于5月25日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首轮播出,6月11日在广东卫视黄金档1.5轮播出,首轮播出时曾连续13天在中国视听大数据、CSM63城、CSM59城等各大榜单上蝉联卫视第一。其中,东方卫视CSM63城均收视达2.168%。自首播起,《光荣与梦想》凭借宏大的历史叙事、独特的艺术表达和震撼人心的革命情怀点燃全网,赢得广泛好评。

从谍战剧《黎明之前》,到都市情感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再到年代剧《老酒馆》,导演刘江曾创作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而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命题作文”,对他来说也是头一回,并犯了难。导演刘江回忆,接到创作任务时是2019年10月,当时距离播出仅18个月,除了题目和内容要求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导演刘江介绍了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他表示,“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是剧组各个部门的创作守则,让人物的个人感情和革命事业进行了有效地结合,“一段历史太弘大、事件太纷繁时,就容易淹没人,我们要以人为线索,推动实践的发展,讲故事跟着人走,才能避免出现流水账。这次创作当中我们尝试将伟人做出凡人化的处理,把伟人普通人一面展现出来,这样更容易跟观众建立一种情感沟通,让观众知道,伟人在生活中也是跟观众一样的普通人,有着跟观众一样的喜怒哀乐,但是关键时刻做出了观众难以做到的事情,这样观众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伟人的伟大之处。”

编剧赵宁宇表示,《光荣与梦想》可以说是自己创作过的时间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人物最多的作品,对分寸的把握、人物的设定、篇幅的增删都经过反复地研究。赵宁宇透露,在编剧过程中,资料使用超过1亿字,每行字都要反复推敲,“1亿字的阅读量是真正的大海捞针,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赵宁宇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光荣与伟大,党的职责和任务是“永远在路上”,创作团队也秉承着“永远在路上”这个信念来要求自身,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过硬的作品。

专家揭秘《光荣与梦想》成功因素,年轻观众谈主旋律剧如何俘虏00后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尹鸿指出,《光荣与梦想》正面、完整地呈现了从1919年到1954年的这一段历史,也即建党、立党到党领导下建国、立国的历史,具有史诗的格局、史诗的审美、史诗的情怀,是一部非常形象的“影像教科书”。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提出,《光荣与梦想》凭借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和鲜活的角色,用人化的表达支撑起了个化的叙事,非常贴观众,很抓人心。他对剧中毛泽东为杨开慧梳头的一幕印象深刻, “这一段用家庭化的语言表达了革命者对推动历史进程的信念,以人化支撑起了个化的角色。”事实上,以梳子作为情感的线索, 《光荣与梦想》对于毛泽东、杨开慧、毛岸英一家的情感作出了动人的刻画,让观众感悟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力量、信仰力量。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保揭秘《光荣与梦想》有三大成功因素,一是宏大叙事下的细节表达打动观众;二是集中生动展现了许多为中国的前途、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生命的英雄;三是在事件和人物的演绎上进行了很多创新的表达。

知名影评人李星文说,《光荣与梦想》的创作在40集有限的篇幅里,在保证历史基本面貌的前提下,尽可能用新素材、新发现,运用了高技术和高艺术含量的视听语言,实现了苦难与辉煌交融的表达,也体现了中国影视工业当下的制作水准。李星文特别推崇剧中的热血与燃情,他提到了湘江之战的最后一个镜头,毛泽东已过江,他从高处回望,眼底是被鲜血染成的斑斓的湘江,他握紧拐杖的手微微颤抖。这一场戏兼具了战争的大场面与具体场景细节的描绘,凸显了伟人对革命道路高瞻远瞩、同时又至情至的丰满形象。

作为年轻观众代表、复旦大学学生程雯雯认为《光荣与梦想》展示了和当代年轻人不同时代的“同龄人”的历程,触发了年轻人的代入感,“过去我们对于主旋律的一些印象,是爱国主义宣传片或者抗日神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愿意看主旋律。《光荣与梦想》在我们同学间很受欢迎。我明显感觉到,学校里《中国代史纲要》上面听课的同学越来越多了。”程雯雯认为,当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契合了年轻人的心声,就能打动他们,“它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马蓉玲/文)

推荐内容